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 分布于躯体。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 分布其外部。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 布其外部。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 部。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 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足太阳与足少阴
(一合):
1、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支脉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支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脉气仍注入足太阳本经。
2、足少阴经别:从足少阴经脉的腘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的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在十四椎(第二腰)处分出,归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继续上行,系舌根,再浅出项部,脉气注入足太阳的经别。
足少阳与足厥阴
(二合):
3、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经脉在大腿外侧循行部位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毛际,同足厥阴的经别会合,上行进入季胁之间,沿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而上达肝脏,通过心脏,挟食道上行,浅出下颌、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当目外眦部,脉气仍注入足少阳经。
4、足厥阴经别:从足厥阴经脉的足背上处分出,上行至毛际,与足少阳的经别会合并行。
足阳明与足太阴
(三合):
5、足阳明经别:从足阳明经脉的大腿前面处分出,进入腹腔里面,归属于胃,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过心脏,沿食道浅出口腔,上达鼻根及目眶下,回过来联系目系,脉气仍注入足阳明本经。
6、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的股内侧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贯通舌中。
手太阳与手少阴
(四合):
7、手太阳经别:从手太阳经脉的肩关节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窝,行向心脏,联系小肠。
8、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的腋窝两筋之间分出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相合。
手少阳与手厥阴
(五合):
9、手少阳经别:从手少阳经脉的头顶部分出,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10、手厥阴经别:从手厥阴经脉的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分别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着喉咙,浅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阳经会合。
手阳明与手太阴
(六合):
11、手阳明经别:手阳明经别:从手阳明经脉的肩髁穴分出,进入项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肠,归属于肺;向上者,沿喉咙,浅出于锁骨上窝。脉气仍归属于手阳明本经。
12、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的渊腋处分出,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胸腔,走向肺脏,散布于大肠,向上浅出锁骨上窝,沿喉咙,合于手阳明的经别。
十五络脉
⑴手太阴之别络:从列缺穴处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其支脉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部。
⑵ 手阳明之别络:从偏历穴处分出,在腕后三寸处走向手太阴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牙齿,其支脉进入耳中,与宗脉会合。
⑶ 足阳明之别络:从丰隆穴处分出,在外踝上八寸处,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与各经的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咽喉部。
⑷ 足太阴之别络:从公孙穴处分出,在第一趾跖关节后一寸处,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⑸ 手少阴之别络:从通里穴处分出,在腕后一寸处走向手太阳经;其支脉在腕后一寸半处别而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系舌本,连属目系。
⑹ 手太阳之别络:从支正穴处分出,在腕后五寸处向内注入手少阴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网络肩髃部。
⑺ 足太阳之别络:从飞阳穴处分出,在外踝上七寸处,走向足少阴经。
⑻ 足少阴之别络:从大钟穴处分出,在内踝后绕过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
⑼ 手厥阴之别络:从内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二寸处浅出于两筋之间,沿着本经上行,维系心包,络心系。
⑽ 手少阳之别络:从外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二寸处,绕行于臂膊外侧,进入胸中,与手厥阴经会合。
⑾ 足少阳之别络:从光明穴处分出,在内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厥阴经,向下联络足背。
⑿ 足厥阴之别络:从蠡沟穴处分出,在内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少阳经;其支脉经过胫骨,上行到睾丸部,结聚在阴茎处。
⒀任脉之别络:从鸠尾(尾翳)穴处分出,自胸骨剑下行,散布于腹部。
⒁督脉之别络:从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从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⒂ 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处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
胆经子时
(23:00-1:00)
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有些人等闲切除患者的胆,是不负责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睡,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脑筋清楚,精神和面红润。反之,子时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胆汁缺乏新陈代谢的气而变浓结晶,形成结石,犹如海水变浓晒成盐此中一部门人还会是以而"胆怯"
胆经这时要上床睡觉,利于骨髓造血。
肝经丑时
(1:00-3:00)
此时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撑持,废旧的血液裁减,新颖的血液孕育发生,这类代谢都是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摄生学认为:"人卧则血归与肝"。若丑时未入睡的话,肝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脸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经最旺的丑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肺经寅时
(3:00-5:00)
此时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于丑时推陈出新,将新颖血液提供给肺,经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肺经呼吸运作最佳的时候,而此时脉搏最弱。
大肠经卯时
(5:00-7:00)
此时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颖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步入兴奋状况,完成对食品中水分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这时起床,大肠蠕动旺盛,适合吃早餐。
胃经辰时
(7:00-9:00)
此时胃经最旺,人在7:00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重则豁嘴或生疮。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吃早餐,每一天这时敲胃经最佳,开始工作人体的发电系统。
脾经巳时
(9:00-11:00)
此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现为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心经午时
(11:00-13:00)
此时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表"。心气鞭策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中午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益,可以使乃至晚上精神抖擞 。心经此时保养表情舒服,适当休息或午睡。
小肠经未时
(13:00-15:00)
此时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至脾。未时是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应在下午1时前吃。
膀胱经申时
(15:00-17:00)
此时膀胱经最旺,膀胱储藏水液和津液,轮回水液并将骈枝部分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轮回,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咳而夜尿证。膀胱经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当多喝水。
肾经酉时
(17:00-19:00)
此时肾经最旺,"肾藏于生殖之精,肾为天赋和五脏六腑之精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泄火排毒,肾在酉时步入储藏精华的阶段。肾经适合休息 。
心包经戌时
(19:00-21:00)
此时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是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心包经戌时行旺,可断根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无缺状况。心包经旺时宜随便走走,这时心脑颅神经器官系统最活跃,心脏欠好的人最好这时候敲心包经,成效最佳。
三焦经亥时
(21:00-23:00)
此时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备主持诸气,疏通水路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深度睡眠,百脉可休息生息,对身板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独特之处,即亥时困觉。
肝炎患者体表经络有压痛点吗?
中医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指出入是—个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互相关连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界也是息息相通的统一体。人体各部分联系的通道就是经络。阴精阳气周流全身,因此表里、上下、内外、气血之间是互相密切联系的。所以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素问.阴阳离合论》也指出:“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即指出阴阳之气往来运行不息,周流全身,气行于里,形见于表,相互沟通,而成统一整体。
肝炎患者既然病在于里,必然要形见于外,除因具体患者出现不同的症状外,尚有一些体表经络压痛点如有人发现肝炎患者背部第六胸椎处,其范上至“神道”穴, 下至“灵台”穴,左右各抵第六胸椎之侧缘,其反应点以第六胸椎棘突处最为明显,有明显压痛。命名“阳抠”穴,通过对“阳枢”穴压诊阳性率的对比发现:急性黄疸型肝炎为88.7%,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为93.4%,迁肝88.9%,慢活肝71.1%。而肝硬度,继发性肝郁血,胆道疾患,细菌仕肝脓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均极不显著,说明该穴压痛对肝炎具有特异性。随着病情的好转,“阳枢”穴的压痛也相应减弱或消失。由于“阳枢”穴位在督脉循行部位,督脉与肝脉会合于巅顶。因此,督脉可能反应出肝脉的病变。
另有一些学者用经络测定仪在十二经原穴进行测定,其结果以肝、脾、三焦经原穴的测定值最高。有人则对肝炎患者和健康人分别测定耳部肝区经络,以肝区指数增高为明显,各地还有报道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旁开三寸的“胃仓”穴、“阳陵泉”穴下二寸的“胆囊”穴,中都”穴有压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