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统筹推进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涉及行业多、投资周期长、融资需求大,需要金融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兴赢认为,绿色金融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定心丸”。建议金融机构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双碳”项目,提高绿色项目的融资可得性。同时,继续通过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权益等多种形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清洁能源、低碳节能、循环经济等绿色项目,形成“资金支持—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投资正循环,不断催生形成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新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张兴赢建议,金融机构可围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开发创新更多金融产品,拓展多元化气候投融资服务,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协同治理;对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为生态产品交易提供资金融通,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通过风险补偿金、生态担保基金、生态保险等方式,健全生态产品风险分担机制;拓展绿色消费贷款应用场景,推进碳普惠体系创新,推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张兴赢认为,可以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资本投向绿色技术创新性和应用性强的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门槛和风险,促进绿色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