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柳
近日,“2021中国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银行业理财金牛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
兴业银行副行长陈锦光受邀参加论坛并表示,渠道能力的探索与建设,必将升级财富管理内涵,重塑财富管理边界,赋能财富管理未来。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居民快速积累的个人财富、旺盛的金融资产投资需求和丰富的资管产品形成共振,截至去年底,中国个人财富资产已达20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总体规模有望突破330万亿元。
“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支柱,是财富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财富管理已成为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抓手、新引擎。” 陈锦光说。
在他看来,一方面,2019年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占比仅为20%左右,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占比有望持续提高。
另一方面,财富管理成为维护客户的重要渠道,为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也为其他业务的渗透提供切入点。
因此,财富管理作为中间业务,具有资本占用小、风险水平低、客户粘性强、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将成为国内银行转型发展的必争之地。
与证券、基金、金融科技公司等竞争者相比,商业银行具有账户、渠道、客群三大相对优势。
尤其是银行渠道作为财富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连接资产端与负债端的枢纽、发挥资产配置功能的关键,更是实现多业务交互综合发展的中坚力量。
陈锦光指出,银行应不断探索并加强财富管理渠道能力建设。
一是“卖方”向“买方”思维转变。
从海外经验来看,“买方投顾”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最佳实践,国内自19年开放基金投顾业务试点以来,试点效果初步显现。
商业银行应将客户视为自身的核心资源,将自身目标最优化与客户利益最大化相融合。
二是打造开放式的产品精选超市。
突破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单一产品体系,通过加大第三方产品引入和甄选,以敏锐且全面的产品发觉能力、规范的第三方产品考察引入能力、财富管理与资管协同能力,打造开放式精选产品平台,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是主动融入外部机构的财富管理生态圈。
相对客户端、渠道端的比较优势,银行业在产品端、资产端力量较薄弱,通过建立融入外部机构的财富管理生态,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客户端粘性。
在加强未来银行渠道战略能力建设方面,陈锦光建议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财富管理队伍的建设。
以优良的公司文化、灵活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成熟的投顾团队培养体系,提升财富管理专业化能力,并通过加强前中后台协同与制衡,提升财富管理整体效能。
二是坚守合规风控底线。
将合规风控置于财富管理业务根本位置,以实现客户价值为“己任”,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从而获得长足发展。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数字化转型。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力量,为客户提供远程服务、精准营销、智能投顾、产品定制、智能风控等智能化服务。
目前,兴业银行零售客户综合金融资产突破2.5万亿元,理财规模突破1.7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