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不保本理财产品“香”得不得了。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资产规模分别达到22.91万亿元、17.82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反观信托、保本类等传统吸金大户理财产品的规模明显缩水,尤其是房地产信托规模创历史新低。
今年以来股、债基础市场走势不算太“牛气”,为何证券投资基金这样的不保本理财反而如此“吃香”呢?
抛开基础市场等外部因素不论,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近期规模大增,保本理财大幅缩水,这“一升一降”的背后至少说明三个变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资管新规落地逾3年来,打破刚性兑付的投资理念已深入人心。
普通百姓对风险和收益的认识日趋理性,“天下没有保本且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更多人愿意放弃那些所谓的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选择“有赚有亏”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不保本理财产品。
对于财富管理市场而言,“房住不炒”的定位越来越明晰。投资者眼中房地产的投资属性明显下降,加上打击虚拟货币、整顿P2P网贷平台、严惩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使得更多人认识到投资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才是理财的正道。
那些规避监管、收益虚高的非标准化理财迟早出问题。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过去几年一系列降杠杆、去通道、打破刚性兑付的举措落地,非金融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影子银行规模持续压降,常规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种金融中介业务加速规范。
更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认识到,与其像过去一样从看不清底层资产的投资公司、信托产品公司、金融科技公司里“偷偷摸摸”拿钱,不如从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及净值化理财产品中光明正大获得融资。这样的资金才是健康、可持续的金融“活水”。
监管部门还要继续在资管新规指引下,加速除旧立新,推动各类资产管理业务实现统一监管,督促各类理财产品、资管产品的业务模式回归本源。
对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而言,除了苦练资产管理内功和担起“受人之托,代客理财”责任之外,早瘦身、早转型、早占据高地才是长久之计。
毕竟,再吃过去的“套利饭”“保本饭”“通道饭”肯定是不香了,而且是赔本买卖,老百姓和实体经济更不会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