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抱团股失去往日荣光的时候,有一个概念板块成为热炒对象,那就是“碳中和”。
“碳中和”也是两会重点议题,从环保、工业到金融领域,“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1)什么是“碳中和”?
(2)“碳中和”离我们有多远?
(3)“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为什么要追求“碳中和”?
这些年地球越来越不太平了,洪涝干旱、极寒热浪、冰川融化、森林火灾,这一切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元凶,那就是温室效应。
人类的活动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犹如一层厚厚的被子包裹着地球,让地球无法散热。
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比超过70%。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碳中和的一个简单背景。
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布了“碳中和”的目标时间表。我们国家也在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表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所谓“碳达峰”就是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
但我们离“碳中和”这个目标确实挺远的。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目前是全球排碳大户。
根据全球能源巨头BP统计,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341.69亿吨,其中中国排放量98.26亿吨,占比约29%,位居全球首位,且几乎达到同期美国的两倍。
由于大家经济发展节奏的不同,目前中国“碳瘦身”的步伐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欧美早在2010年前就已实现了“碳达峰”,这意味着他们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可以有50~70年过渡期,而我们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
接下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碳中和”里有哪些赚钱机会?
达成碳中和的主要是两个思路,一个是减少排放,一个是把排放出来的碳吸收回去。
从减少排放这个思路来看,最大的机会一定藏在排碳最多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将迎来最剧烈的变化。
我国碳排放集中在发电与供热部门,占比达到51%;其次是制造与建筑业,占比28%,然后才是交通运输,占比10%。
但利用绿色能源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稳定。
大家可还记得去年冬天那场“电荒”,多地开启拉闸限电,关路灯、停电梯,这背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新能源发电“靠天吃饭”,光和风这些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且不是人能控制的,无法灵活调节产能来应对突然激增的需求。
要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痛点。
在新能源这块,我们国家存在资源错配,在西北地区有丰富的风力资源,西部地区有充足的光照和水资源,但我们的用电负荷中心集中在东部,所以就需要发展特高压电网来实现“西电东输”。
使用新能源还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储能。
举个例子,风力发电的高峰在凌晨前后,但这时候大家都睡觉了,是用电低峰,发了很多电却用不完,等到了早上用电高峰期,风却停了,所以终极方案就是储能,在光伏和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这里或许会有人困惑,最近股市上为什么钢铁、煤炭、水泥这些板块涨得那么好?
这些不就是造成碳污染的“罪魁祸首”吗?
以钢铁为例,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
未来都新能源发电了,煤炭这样的高污染能源不是应该被淘汰吗?
以上主要是从减排的角度,下面我们从增加碳吸收的角度,来聊聊碳中和里的投资机会。
增加碳吸收,除了植树造林,不得不提的黑科技就是CCUS——
碳捕集、封存和利用。
为了监督企业实现碳减排,还需要一些配套的设施,比如碳交易。
国家每年会给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排放量少于配额的企业就可以把多余的配额拿到碳交易所出售,而超过排放超过配额的的企业,就需要到市场上去买排放权,这么做好处是可以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企业节约碳排放。
在这个机制下,高耗能的能源企业排碳成本就高,而园林绿化、新能源这些企业就能化身“卖碳翁”,用省下来的碳配额来增加盈利。
比如特斯拉,去年终于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但这个成绩不是靠卖车,而是靠卖碳来的,特斯拉2020全年碳积分收入达15.8亿美元。
最后我们用一张表格来总结一下“碳中和”主题的投资机会。
从减排角度,大家可以关注光风水核等新能源、配套的特高压电网和储能等,以及制造业领域的绿色材料和低碳技术,另外大家也可以关注“高碳排”领域的龙头。
从吸收角度,碳捕捉技术未来是一片大蓝海,而在碳交易机制下,那些有潜力的“卖碳翁”也值得关注。
眼下,“碳中和”风口正盛,一方面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国家大战略,但另一方面也和当下市场环境有关系。
茅台这些高估值的抱团股不行了,“碳中和“主题又恰好和低估值的顺周期行业互有重叠,寻找地位避风港的资金于是开始爆炒“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