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内三大油气央企分别发布2020年财报。
中国石化营收最高,为2.11万亿元,同比下降28.8%;中国石油紧随其后,营收1.93万亿元,同比下降23.2%;中国海洋石油营收最少,为1554亿元,同比下降33.4%,降幅在“三桶油”中最大。
经计算,“三桶油”2020年合计营收约4.2万亿元,累计净利768.86亿元,平均日赚约2.1亿元;而2019年“三桶油”合计实现净利润1643.18亿,日赚约4.5亿。
相较2019年,“三桶油”2020年净利润降幅超53%。
2020年,国际油价先抑后扬,呈深V形走势。
自3月起,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加之沙特宣布增产、降价,国际油价进入暴跌模式,原油市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负油价”,4月20日,WTI原油一度跌至-37.63美元/桶。
随着主要产油国减产执行情况良好,主要经济体陆续放松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重启经济,国际油价触底回升。
年末,随着新冠疫苗研发获得成功并相继在各国推广使用,国际油价继续走高,年底布伦特油价收于51美元/桶。
纵观2020年,布伦特原油均价每桶43.21美元,同比下降33%。
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罕见的触底,迎来“地板价”。
据记者梳理,从3月油价跌至“5元时代”后,共经历6次搁浅,时间长达3个月+10天,直至6月国际原油价格回升,才迎来2020年第一次油价上调。
诚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油气企业业绩的“黑天鹅”。
但其背后是隐藏了10年之久的成品油消费量增幅的逐年下滑。
据界面报道,2010年,中国成品油消费量达2.3亿吨,增速超过11%,创2005年28%增速之后的又一高点。
同年,中国石油利润同比大增35.4%,达到1400亿元;中国石化利润首次突破700亿元,次年升至717亿元,至今仍是利润巅峰。
此后,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增幅开始一路下滑,进入中低速增长期。
受此影响,“三桶油”净利整体处于走跌态势,2016年-2018年间呈现阶段性上扬,进入2019年再现跌势。
2019年,除中海油因低成本优势实现利润增长15.9%外,中国石油净利同比下滑了13.9%、中国石化下滑了8.7%。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李福龙在30日国新办发布上表示,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拟定“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分领域能源规划,把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放在突出位置。
而“三桶油”对于低碳能源布局业已展开,这是未来15年最现实的转型路径,也是“碳中和”对油气企业提出的最终要求。
中国石油则表示,2021年将着力发展主营业务,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注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提质增效。
力争到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将继续做强做优油气主营业务、积极拓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业态,构建多能互补的新格局。
而中海油在2020年已开始顺应能源转型大趋势,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中海油方面表示,未来几年将不断地加大海上风电的投资力度。原有每年3%-5%的投资比例将有所提升,未来争取将每年投资5%以上用于风场资源获取。
此外,还将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渤海湾岸电工程等,助力绿色低碳生产。
世界银行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
国际油价稳步回升,布伦特油价已经回升至每桶60美元上方。
然而,未来国际油价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
与此同时,在碳中和目标下,商业生态随之发生变化,“三桶油”生存空间正被挤压。
从能源品类上看,油气正经受着光伏、风电、氢能等低碳能源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能源新贵冲击着石油“大佬”的地位。
“‘三桶油’最好的弯道超车机会,在绿氢和高端化工领域。”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