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重量级企业,首次债券违约后不到1个月时间就制造了这么一出破产重整的大型“翻车”事故,多少有些令人唏嘘。
更吊诡的是,在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之前,华晨集团出让了旗下华晨中国、申华控股优质资产股权,并将申华控股的注册地从上海改到辽宁。
是否有钱不还急着破产?
是否涉嫌恶意“逃废债”?
上市公司股票为何在公布破产重整后大涨?
面对债权人和公众的这些质疑,不仅需要华晨集团开诚布公,自证清白,更有待监管部门深入调查,还公众真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晨集团遭遇债务危机、频繁爆雷,并非毫无征兆。
要知道,长期以来,华晨集团的利润主要依赖华晨中国旗下合资公司华晨宝马,而自主品牌早已羸弱不堪,在市场上几乎无存在感。
华晨究竟有多依赖宝马?
有一系列数字为证。
2019年,华晨集团营收1811.30亿元,其中华晨宝马营收就高达1694.41亿元,占比九成以上;华晨中国利润为67.62亿元,其中华晨宝马就贡献了76.26亿元。
这意味着,没有华晨宝马的输血,华晨的自主品牌实际上是大写的亏损。
如果进一步查阅财报,还会发现,在2015年至2019年这几年间,华晨宝马累计为华晨中国贡献的利润高达269.2亿元,剔除这部分利润后,华晨的自主品牌累计亏损34.84亿元。
这两个差异巨大的数字之间,还有多少没有捅破的窟窿?
若没有华晨宝马输血,不少人士指出,华晨集团恐怕早就破产清算了,而不是现在的破产重整。
与吉利、长城等很多民营车企相比,其实华晨集团起家做自主品牌并不晚。
华晨集团的前身可追溯到1949年成立的国营东北公路总局汽车修造厂。
早在1959年,更名后的沈阳汽车制造厂就试制成功五台“巨龙”牌载货汽车。
还是在上个世纪,华晨瞅准中国逐渐起飞的轻型客车市场,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成功打造出了“金杯”商用车品牌,市场保有量曾高达百万辆。
彼时,华晨还通过海外的研发机构,创立了中华牌轿车,与一汽红旗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
然而在本世纪初的汽车合资大潮中,华晨集团逐渐迷失了自我。
尤其是傍上宝马这个“大款”后,华晨集团更是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动力。
偶尔推出一款新车,也是东拼西凑:底盘是保时捷调校,造型、内外饰用意大利的,发动机和宝马合作,还美其名曰,“三大资源一整合,自然出好车”。自主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和设计实力不济,市场趋势把握不准,乃至过于押宝债券金融市场,这都为华晨今天的爆雷埋下祸根,值得深刻反思。
“没有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卖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
汽车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和市场化竞争很强的产业,此次华晨集团破产重整,再一次凸显企业科技自立自强必要性。由于关键核心技术本身具有根植性,再加上跨国公司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考量,“市场”不仅换不来“关键核心技术”,还会让自己患上合资依赖症,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最终深陷危机。
而要走出危机,从破产重整到真正重振,华晨就必须向华为学习,坚定科技自立自强信念和行动,奋力创新。
否则,政策倾斜也好,金融输血也罢,到头来还是免不了破产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