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由负转正!中国经济重回向上轨道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1182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一路奔跑大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同比下降1.6%,前三季度这项指标转为同比增长0.7%。分季度来看,GDP增速走出了积极向上的曲线: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分析称,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
主要指标由负转正,恢复正向增长,一系列数据都在表明,中国经济正重回向上增长轨道。在全球疫情面临二次暴发的严峻考验下,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的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俨然成了“全球的希望”。
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
细细分析,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这一系列经济数据,或许可以是“由负转正”: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同比下降3.1%,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8%;货物进出口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5%;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0.6%,也是年内首次转正。
“这些数据应该说都是非常令人振奋的,特别在当前主要经济体之中更是一枝独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在全球经济都处于风雨飘摇、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率先起稳回升,非常不容易,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改善的进程并没有受到疫情的很大影响。
此前,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纷纷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中国经济在三季度的复苏进展强于此前预期。例如,世界银行近期发布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2%,比6月初预计的1%上调1个百分点,同时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9%。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更新其全球宏观展望报告,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1%上调至1.9%,同时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
而IMF的一项报告则指出,中国经济复苏力度强于预期,且有迹象显示第三季度复苏步伐有所加快,是此次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国际机构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是基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实际表现。我国疫情控制和复工复产都走在全球前列,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向上向好。
拆解主要指标:信心从何而来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的内需和外贸增长面临挫折,而到了第三季度,从投资、消费、进出口的“三驾马车”来看,许多细项指标都在说明,市场在逐渐恢复信心。
从投资的细项指标看,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而且是两位数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增长了4.8%,与上半年持平。投资将继续延续目前由负转正、进一步回升态势。
此前一直疲软的进出口贸易,也在三季度逆势增长: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7.5%。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2%,上半年为下降2.3%。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1%,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从消费来看,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实现年内首次转正,二季度这项数据还是下降3.9%。从消费的增长面来看,纳入统计的18类商品类别中有14类都转正,而且有6类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十一黄金周的烟火气,则是消费能量的集中释放。据有关部门的监测,全国零售和餐饮的重点监测企业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了4.9%。按可比口径计算,游客人数恢复到了去年的八成左右,收入恢复到了七成左右。“说明现在在疫情有效防控的背景下,居民不管是对实物消费还是服务消费的需求都在恢复过程中。”刘爱华说。
更难得的是,消费在恢复增长的同时,物价并没有出现明显波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回落。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9月份同比上涨1.7%,重回“1时代”。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指出,前三季度多项经济数据由负转正,背后依靠的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体现在财政领域就是政策穿透力强。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的财政政策落地效果及时、足额,例如专项债、地方债发行到位速度很快,并且直达基层,政策红利很快就落到了个人和市场主体手中。“总体来看,财政政策从收入端、投资端、消费端三个方向发力,支撑这个经济增长。”
向好趋势如何延续
三季度数据公布后,外界也非常关注下一阶段的增长趋势:三季度GDP增长4.9%,下一阶段这个趋势还能否延续?
对此,刘爱华表示,不管是从需求、生产方面,还是从整个市场表现出来的信心和活力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四季度乃至全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她提醒,要注意到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多;国内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持续复苏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院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尤其关注今天发布的就业数据。他注意到,三季度失业率逐月下降,其中9月份已降到5.4%,调查失业率也控制在5.5%左右,降到疫情发生以来的最低点。而在就业市场上,招聘需求也由负转正,农民工滞留在农村的情况也明显好转,这些都反映了目前经济复苏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在金维刚看来,下一步还要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促进更多群体加入创业活动之中,通过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进一步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直接对接平台,对就业困难群体、困难地区加强分析与行动。
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与国际产业链的合作紧密相关。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新发展格局下既要关注内循环,也要关注外循环,并且要学会“用第三人称看国际市场”。
白明注意到,近些年来一些产业在向南亚、东南亚转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但中国的产业链最为完整,“联合国统计的525个工业小类只有中国全部有”,因此,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的韧性更显强劲。“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借助订单的回流完成产业升级,就会形成新的机会。”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