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秀秀
“不忘历史,牢记初心,为祖国美好明天而努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一句句满怀深情的“告白”写满了留言墙,成为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合称为“一馆三址”,是内蒙古兴安盟红色旅游矩阵的核心。每逢节假日,“一馆三址”就会迎来游客参观高峰,留言墙成为各地游客追寻红色印记的最好见证。
兴安盟是一片红色热土。76年前,我国首个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自治政府在这里成立。近年来,兴安盟坚持以红色精神为根,以红色文化为魂,在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的同时,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红一绿,共同绘就了兴安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彩色长卷。
守好红色根脉 打响文旅品牌
暑假期间,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迎来了一批批“小红军”游客。小学生们身着红军服,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聆听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文化。
“我们深挖红色故事,结合兴安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针对青少年开展趣味性强、体验度高的红色研学旅游活动,让孩子们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组织红色主题研学旅游的内蒙古知行研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美表示。
挖掘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再踏红色足迹。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为兴安盟发展旅游提供了“领航标”和“加速器”。
近年来,兴安盟在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教育功能发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方面,兴安盟通过打造“爱国、团结、文明、奋进、感恩”5条红色旅游线路和12条研学实践线路,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强国少年”主题研学活动,让爱党爱国爱家乡精神代代相传。每到节假日,“一馆三址”都会举办多姿多彩的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年接待参观游客达150万人次。
另一方面,兴安盟委组织部充分利用以五一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景区景点、内蒙古东部第一个红色党支部——巴日嘎斯台乡、三角山哨所戍边感人事迹等红色资源,开发“五个事实和道理”系列精品课程,打造出10个现场教学基地,推出5堂实景微党课,拍制《兴安英烈谱》3集党史专题片,创编《半扇门板》《那年花开》《乌兰河畔的红树林》3部红色情景剧,举办红色培训班近300期,覆盖人群3.7万人次。
用好绿色资源 搭上发展快车
如果说红色是兴安盟的精神之魂、力量之源,那么绿色就是立盟之本、发展之基。一红一绿,相得益彰。今天,这片承载着草原儿女热切希望的厚土,正坚持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林,冬亲雪。作为满载四季风景的城市,位于兴安盟西北部的阿尔山市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丰富文旅产业业态、提升游客品质服务体验、深化文旅产品创新供给,以节促旅、以旅彰文,杜鹃节、圣水节、冰雪节等特色文化旅游节庆体验活动,成为阿尔山市的一张张亮丽名片,让阿尔山成为游客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兴安盟也迎来旅游发展的新篇章,景区景点拉动着周边百姓增收致富。“一个柳编制品能卖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仅凭卖这个,一个月就能多收入大几百元。”在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柳编非遗工坊,村民付成财一边制作柳编制品,一边讲述着柳编为他家带来的变化。
阿尔山市明水河镇党委书记祁学东表示,通过重点扶持、技能培训、设计提升,西口村几近失传的柳编技艺重焕生机,如今直接或间接带动360余人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曾经的贫困村靠旅游实现了百姓的致富梦。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阿尔山市接待旅游者113.79万人次,同比增长600.68%;实现旅游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599.15%。
做好融合文章促进民族“三交”
兴安的红和兴安的绿,共同绘就了兴安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彩色长卷,书写了各族同胞团结奋斗的壮丽篇章。兴安盟内,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回族等41个民族相融共生,就像一朵朵石榴花相拥绽放,亦如一颗颗石榴籽紧密环抱。
走进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民俗风情步行街,耳边传来悠扬的琴声、动人的歌谣,一场少数民族歌舞汇演正在这里举行。三合村因地处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条河流交汇处而得名。如同水流汇聚,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村民相亲相敬、相守相融,生动地诠释了村名中的“合”字。
三合村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还是国家AAA级绿色水稻种植基地。漫步在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白墙黛瓦的朝鲜族民居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看一场朝鲜族歌舞,享受一顿地道的朝鲜族美食,穿上朝鲜族服装打卡拍照……各民族文化交融荟萃,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近年来,兴安盟着力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努力使景区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