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是自治区扬程最高的引黄工程,三十年间,“水往高处流”的奇迹把亘古荒漠染成了生态绿洲,也让农民的幸福生活“水到渠成”。
初秋的孪井滩灌区,成片的玉米刚刚喝饱黄河水,抽出黄绿色的玉米穗,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回忆起三十年前黄河水流到田间的场景,嘉尔嘎勒赛汉镇塔日阿图嘎查党支部书记李剑英依然历历在目。
孪井滩位于阿拉善盟南部,与腾格里沙漠毗邻,水资源极度匮乏。1988年,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经水利部正式批准立项,1991年破土动工,400多名建设者在荒漠戈壁中战天斗地,开启了总扬程238米,输水干渠近44公里的建设任务。
历经26个月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于1994年正式投入运行,滔滔黄河水从宁夏中卫市出发,经四级泵站扬水流到了灌区。有了水就有了希望,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2.5万名牧民从世代生活的地方转移搬迁到孪井滩灌区,成为这片土地新的主人。
孪井滩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塔日阿图嘎查党支部书记李剑英说:“我们从牧民转型成农民,通过技术指导,生活逐步好起来,基本上脱贫了,这也是因为孪井滩开发,黄河水引进,给我们造的福。”
随着黄河水的注入,孪井滩地区粮食总产量从1997年的2500万公斤增长到2022年的6160万公斤,农民亩均纯收入由不足200元增长到1200多元,增长近6倍,每年通过扬黄灌溉工程从黄河上游取水5千万立方米左右。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知几十公里扬水有多么不容易,“用好每一滴黄河水”成了大家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灌区陆续实施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西部地区节水增效等工程,11.58万亩灌区实现节水滴灌全覆盖,被水利部评为节水型灌区。
脱贫致富、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三十年间,一渠黄河水,浇灌着这里的绿色产业、绿色村庄和绿色屏障。对于当年搬迁移民的群众来说,这里已经从“新家园”变成了岁岁是丰年、年年谷满仓的富饶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