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快报

致敬,缅怀!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484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2日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就在5月14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袁隆平团队提供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平均亩产926.5公斤。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已将梦想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选择农业报国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7日,江西德安人。
他有很多头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但人们对他最熟悉的称呼是——“杂交水稻之父”。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曾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也因此确立了自己的志向。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三年后,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因为国家粮食严重短缺,他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调整为水稻育种。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袁隆平的人生与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紧紧绑在了一起。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
最新的消息是,今年5月14日,袁隆平团队提供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平均亩产926.5公斤。
2019年,刚刚度过自己90岁生日的袁隆平说,“我现在已经从‘80后’变成了‘90后’,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他誓言,“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袁隆平的一生,所获奖项颇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等。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又获得“共和国勋章”。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
据袁隆平讲述,授奖时,总书记还问他现在有什么进展,当时,袁隆平答复,“我们正在向每亩1200公斤冲刺。”
袁隆平曾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是最高奖励,我们非常激动,这是对我们的最大鼓舞。”他同时表示,这是荣誉更是一个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
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
来北京领“共和国勋章”之前,最让袁隆平放心不下的是田里的稻子。在启程之前,他特意下田看望。载誉归来第二天,袁隆平想的还是到田里去看看。
每天去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是袁隆平的生活常态。他曾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人问他,哪个最重要?这位以农民自居的科学家说“汗水与实践”,“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据媒体报道,早些年,大家经常能看到袁隆平打着赤脚在学校里走,因为下田更方便。后来条件好了,他有了小汽车,车上常年放着一双下田用的雨靴。
再后来,行动不那么便利了,湖南省农科院就在他的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下田。如果不满意,助手电话就会准时响起。
“他工作抓得非常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告诉媒体,特别是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从种子的生产、播种、栽培,到水肥管理、田间管理,每一个细节袁隆平都过问。测产时,每株有多少个穗子、每个穗子上有多少粒,这些数据他都要跟踪。据了解,袁隆平对数字非常敏感。数据汇报上来后,很快就会算出产量。
冲刺“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治学严谨,而他的另一面却是个热爱音乐,喜欢游泳、打牌的文艺青年。
他不喜欢被尊称“袁老”,更喜欢被叫“袁老师”。十多年前,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几年前接受采访,还要“自夸”80岁时中心搞游泳比赛,自己得了第一名。过完90岁生日,他就改口自己是“90后”。
2020年9月,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启动。在首场直播带货活动中,袁隆平还当起了带货主播,他号召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他鼓励青年,“把热血与汗水洒在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基层一线是高尚的,年轻人在中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大文章里书写个人青春是值得骄傲的。”
袁隆平曾表示自己有两个中国梦:一个是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一个是希望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能尽快实现。“这就是我的梦,粮食安全的梦。”2019年6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又挂出了袁隆平亲笔签名的《科研任务告示》,提出三大目标,第一个,就是冲刺“禾下乘凉梦”,继续巩固每公顷18吨产量的目标。2014年,亩产超1000公斤的梦想已经实现。鲐背之年的袁隆平还有一个梦想,是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如今,后辈们正在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完成这一梦想。
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袁隆平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致敬,缅怀!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