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原/记者)日前,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在呼和浩特市进行了内蒙古首映。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乌恩其、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屈晨然、自治区工商联委员/内蒙古河南商会会长孙志华、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总编白建平等出席现场,并发表首映感言。
影片以一段林州方言演绎的号子以及“叮叮当当”的抡锤打钎声开篇,瞬间将观众带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在蒙豫籍林州人侯爱梅女士观影后由衷高歌——
影片同时交织年代戏和现代戏两条主线,红旗渠精神在“隧洞塌方”“凌空除险”“铁姑娘队”等修渠大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雨夜救援”等现代戏又令现场观众几度落泪。
“太感人了,真是震撼人心呐……”内蒙古河南商会秘书长韩清文动情地对记者说。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勤劳勇敢的林县人,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生生劈出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从太行山腰将漳河水引入林州,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于2016年开始筹备,历时四年精心打磨和实景拍摄,既彰显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精神,又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
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为背景、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 “影片通过新旧时空的平行剪辑,实现了传统红旗渠精神和当代红旗渠精神的结合,把红旗渠精神再次传递至全国、全世界。
“红旗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印记。”首映式组织人之一张江伟说。
何谓红旗渠精神?
最经典的定义就是:自カ更生、限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心,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的基本用水问题,是党切实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实。红旗渠始终在提程着我们,只有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オ能从群众中汲取力量,才能创造看似不可能创造的人间奇迹。”林州市委宣传部长王献青说。
让红旗渠精神和蒙古马精神在草原上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