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凝聚文艺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1974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兴安盟文联通过倾力打造“我们的美好生活”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暨“文化村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行动(以下简称“文化村长”行动),探索走出了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兴安路径。
拓展基层文艺阵地,筑牢北疆文化根基。2022年以来,兴安盟累计选派384名讲政治、懂理论、爱基层、能担当、乐奉献的文艺工作者担任“文化村长”,采取“点对点”的方式深入嘎查村开展文化服务。先后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书写我们的美好生活”“村歌嘹亮”“为人民而舞”“画画我们村的‘明星’”“微笑的力量”“名家为你写家训”“赋雅乡村”“我与名家唱大戏”“夸夸身边的好典型”“留住乡愁”“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共12项文艺志愿服务。通过打造乡村文艺主阵地,挖掘培育本土乡村文艺人才5737人,组建村级文艺团队689支,锻造出一支支扎根乡村基层的文艺队伍,温润了乡村文化内涵,筑牢了北疆文化根基,提振了群众“精气神”,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时代新风。
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播撒文艺的种子。按照群众可选、“文化村长”可派的原则,实施一村一策,根据“精准对接、人岗相适、就近就便”的原则,将“需”“能”精准匹配。一是把自治区文联精选的德艺双馨最美文艺志愿者选派到乡村振兴示范村担任“文化村长”,发挥文艺家示范引领作用。二是选派外援人才、返乡能人担任乡“文化村长”,助力产业发展,如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刘京晶担任科右前旗阿力德尔苏木海力森嘎查“文化村长”,深入挖掘打造海力森古榆文化。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嘎查“文化村长”、广东省内蒙古商会常务副会长哈斯塔娜,将家乡的中蒙医药、乡村那达慕等传统文化和优势特色产业向区内外宣传推广。三是选派本土文艺骨干担任“文化村长”,传承保护本土文化、民间技艺,推动移风易俗、崇德向善、文明乡风建设。
坚持打造群众舞台,引领百姓唱主角。为打造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鲜明的乡村文化,“文化村长”用文化唱响生活,撑起属于人民群众的大舞台。四胡演奏家阿古拉老师为群众带来了四胡、好来宝、叙事民歌等非遗文化课。科右中旗舞蹈家协会在嘎查办起舞蹈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舞动新生活。“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农牧民文艺演出活动把乌兰牧骑送到家门口,人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嘎查村民参与表演的情景剧《三缺一》,展现了村民被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带动引领,从而摒弃陋习的真实情境。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乡村主题文艺作品,用“文艺+身边故事”让群众“唱主角”,有效增强了农牧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深入乡村扎根人民,激发文艺创作活力。“文化村长”时刻把“我们村”挂在嘴边,记在心间,时常邀约艺术家到村嘎查体验生活、采风创作。艺术家从乡村美景中汲取灵感,激发了创作活力,创作出大量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如乌力格尔《草原之子》、剪纸《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曙光美 好家园》《我爱我家代钦塔拉》《幸福柳树川》等村歌深受农牧民群众喜爱。京剧、地方小戏、好来宝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创新、改编下,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节目。
坚持创新工作模式,强化机制和制度保障。“文化村长”行动创新运用“12356+”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凝聚文艺资源。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构建起国家、自治区、盟、旗县市、乡镇、嘎查村六级联动的工作体系。“文化村长”行动与“我们的中国梦”“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七进”等多项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相融合,使行动有载体、有平台、有内容、有人才,最大限度调动文艺资源与各项文艺志愿工作深度融合,建立了文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提升了行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深挖当地文化资源。自活动开展以来,基层文艺组织不断创新基层文艺工作方法,结合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品牌,如科右前旗打造柳树川村为“全区文化振兴示范村”,以“柳树川精神”为灵魂,深入挖掘百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推出“柳树川农民艺术馆”“柳树川文艺志愿服务站”“漫游科右前旗500里书香文艺长廊”等独具特色的文艺品牌,同步探索形成“文化村长+工作平台+品牌活动”志愿服务模式。各地“文化村长”通过与嘎查村结对子,将书画、剪纸、音乐、舞蹈的创作过程带到农牧民群众身边,通过人气热度宣传推广村嘎查旅游产业、非遗文化和农副产品等,实现文化文艺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
“文化村长”行动结合本村特色和发展需求制定文艺帮扶规划,根据当地“土质”和“气候”,因地制宜播撒文艺的“种子”,实现文艺志愿服务方式由以往的单次活动向持续行动的转变,文艺服务内容由粗向精的转变,文化文艺服务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在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兴安之路。(作者王凤华 傅娆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