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孤独的人生行者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2055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我最近包里一直放着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余华说,这部小说记录了他少年时期对人生的感受和理解。
小说通过一个名叫孙光林的少年之口,讲述了孙家三代以及和他们有关系的乡亲们、朋友们的生活,并由此展现了少年孙光林的成长。孙光林是一个从小不被家庭重视的小孩,六岁时被送给别人,十二岁再次回到原生家庭,在似有若无的亲情中小心翼翼地长大。他如履薄冰地寻找友情,渴望和周围建立联系。岁月就像是一台石碾,会把所有的冲突、不甘,连同憧憬、追求一起碾得平平整整。这部小说展现了生活的细腻与平静,如同一场绵绵不断的细雨。你像是在和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通宵聊天,在黑暗中听他有一茬没一茬地说着自己的过去,听到最后你会猛然发现,他说的似乎不只是他的一生,也是你的一生。我想,这就是伟大作家了不起的地方,通过书写一个人的一生,能够让所有人都感受到,自己的一生也出现在这本书的某个片段里。
余华的文字带着宽容与忧伤,书中描写爱与恨、尊重与鄙视、恐惧与敬畏、愤怒与热情的冲突,仿佛细雨中的呼喊一样,让人心碎又着迷。在这本书中,我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从开始时模糊不清到最后清晰可见。书中孙光林在朋友那里遭受屈辱后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生活。”读到这里,我想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将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便是成长。”人只有与孤独为伴时,才能看清自己、沉淀自己。这本书总是让我忍不住走进过去的回忆中,看看那个曾经年少的自己,那个有着虚张声势的骄傲和叛逆的自己。虽然那些骄傲与叛逆早已被岁月碾得粉碎,我依然小心翼翼将它们拾起,拼凑出一个更为完整的自己。
余华的文字后劲总是很大,就像我曾经年少时读《活着》,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主人翁福贵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悲剧人物,全篇我都在想,他这么惨了,为什么还能坚持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是孙光林,经历了他的一生,故事荒诞又令人唏嘘。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活着,以及活着本来就是一种沉重的背负,那么《在细雨中呼喊》则让我对孤独有了更为通透的理解。书中描写国庆婆婆那段话,让我数次停下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感到她其实并不可怕。她只是沉浸在我当时年龄还无法理解的自我与孤独之中,她站在生与死的界限上,同时被两者抛弃。”那被生与死抛弃的孤独,看似遥远冰凉,却是我们每个人终将走向的孤独。
我们忍受不满、分歧和许许多多的不尽如人意,人生中的暴风骤雨并不常见,更多的是像这样的绵绵细雨。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学会在细雨中呼喊,做自己生命中孤独的行者。(作者叶佩佩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