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元\文
兴安盟诗人刘志广继个人诗集《碧野初衷》、《意韵诗零》之后,近又出版力作《柳笛驼铃》诗集。此部诗集是他五年来辛勤劳作的结晶,是心血的奉献,是心路历程的精彩记录。
该《诗集》由倪向阳先生作序。
该《诗集》收千余首格律诗词,短时间内竟有如此收获,质量且不论,单凭数量上看,足以验证他的付出、他的辛劳,令人感佩。
该《诗集》内容丰富,恢弘大气,广博尽览,包揽万象;俯仰观察,放眼世界;宏观细品,时事政策;田园小憩,家国情怀;登山临水,观海听涛;边陲瞭望,溪边垂钓;碧绿草原,蓝色故乡;鹰击长空,依松观云;雪域寻莲,南海濯足;篝火漫舞,民族风情;科技风范,标兵劳模;教书育人,继承发展;伟人赞颂,古圣贤扬;悼亡追忆,诗友唱和;关注民生,反腐倡廉;一带一路,古道衷肠……凡此种种能入诗者,尽揽其间。可谓宽而博,广取博收,舒胸意,唱心声,诗言志,坦豪情,合格律求新声,寻求“求正容变”诗歌创作新途径,虽无惊心动魄的黄金大品,然而不失小家碧玉,小桥流水,现实生活中所能感受的一切尽可能收入囊中,扬鞭燃情,雅韵铿锵。
他的诗多以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见长。习古入古求脱化,旧瓶装新酒,古雅中可闻新酿之香,听其音、品之韵,理其情、解其意,语简字炼,达意舒怀,振奋精神。
格律诗至唐方定其规律化,呈现最具典型的诗体,其特点是在形式上确定的语言格式、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了一定的规律。后人遵循其规律,延续发展。然而,近百年以来涉及诗歌的存留问题一直有三种观点在激烈论争。固化的、根除的、延续的,时至今日仍激烈地论争着。但是,中国诗歌固有的不可遏止的顽强生命、不屈不挠、摧枯拉朽冲破一切阻碍,燃烧在历代诗人的热情里,灵魂深处;酝酿、熔炼、喷发雄雄诗情,烈火无限升腾!这是传统文化力量的魅力,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洪流“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歌必继承、传播;必发展、创新,而不是废除它、固守它。志广在诗歌创作上秉承此种理念,匍匐在古道上倾听遥远的“魏晋风骨”沉闷而舒缓的钟声;昂首仰望空旷寥寂璀灿星河行星瞬间的流逝;沐浴净心翻觅历史遗迹陈册黄绢深藏的民族文化图腾;洗心静听吮吸着经典文献中蕴含的丰富养分。虽然辛苦却毫不疲倦,合着格律诗的韵律,漫步轻吟,为中国诗歌洪流增添一朵耀眼的浪花。
格律诗地位何在?为何格律诗的创作竟排斥在《现代文学史》之外?我坚信汉语诗歌以其不可替代的强大生命力,尽管受到外来诗歌运动的冲击也不会嬗变、消失。相反,将会因世人的衷情喜爱,继承发展,牢固其根基,并会发扬光大,因为汉语的存在,中华文化典籍在,中华民族传统格律诗的创作就不会绝种!她将与自由体诗的创作并存“倡今知古,双轨并行。”虽然有一段时间的断裂,但近来《中华诗歌》发刊,央视“中华诗词大会”吹响的经典诗词研习、创作的号角。志广先生的诗词创作便是此感召下的证明。他坚持遵循格律诗的创作,从未“离经叛道”,不仅依据平水韵,而且沿着标准汉语系统存在而延续,取舍运用新韵表达现实生活,维系历史文化基石以唐诗宋词学习创作为典范,在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我盟格律诗创作的前沿。承古而不泥古,旧瓶装新酒,平中寓奇,俗里见雅,力求一字稳,耐得三更寒,岁月煎熬,华发脱落,皱纹添几许,所创作的诗歌语态平和、量大声喧,质纯韵正。少浪漫、潇洒而多严谨、理性,此可视作他诗歌创作的趋向和风格。
诗多是感性语言,不是理论概括。
诗是人格修养学识的外在诗化,喧嚣不止的大多数是经不住考验的声音,精神指向是源自诗人内心的一种高尚追求,诗人的精神品质决定诗作精神含金量,众多的诗作方能显示诗作的精神趋向,精神应有高度,贩卖与投机的所谓“精神”很难长久。生命应有深度,矫作或伪装的所谓“生命”也无法长久。志广在诗歌取材创作上有着对自然对人生社会精神层面的理解,呈现美和美的素质的发现,追求的过程是严谨、自律、肩负引领人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使命,同时亦负有引领社会人所发现丑、认识丑和憎恨丑的使命。诗集中有十几首诗体现的使命感并潜在着升华。
美无处不在,在于你的发现;丑亦顾影随形,在于诗人的揭露与批判。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当是诗人尤其当代诗人的使命,志广深入生活对真善美的歌颂,对社会假恶丑深恶痛绝,给以无情抨击。有多首诗表明他立场态度。如:《七绝·福根》二首。
诗人的格律诗的创作无一人不是从古诗中来,志广亦概莫能外,他的诗自然从唐诗宋词中汲取养份。早岁在学生时代便与唐诗宋词结缘,选择就读东北师大中文系是他早年的夙愿,课余全部时间投入唐诗的恳读,甚至达到入迷的状态。从初唐四杰的诗入手,更情有独钟李白与杜甫。对李青莲早期浪漫主义及其各种表现手法达到的高度统一十分赞赏,对李白的豪放诗风,纵横家方式游说诗,放荡不羁求仕入朝的思想抱负性格有所识别,尤其后期率真豪放,看透社会上层的虚伪,赐金还山转入平易自然,高洁奇特,超凡脱俗,绚丽多彩的诗风影响,时时反映在他潜在的情绪里,“唱和为公传古意,吟何无我向新阳”。杜甫的沉郁顿挫、深沉真挚、感性的炽热浓烈,寓心深曲,表达含蓄也时时影响他人生观及诗歌创作。以至在教学中认知、借鉴、困惑、沉思,得到难以企及的作用。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上把握,启志明心,心无旁鹜,与他的人生性情相吻合,终得心源。对唐诗宋词的总体特点有所感悟:唐诗以情景为主,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唐诗以韵胜,故浑雄,而贵蕴藉空灵,美在情辞,故丰腆;如高峰远望,意气浩发;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如荔枝入口,甘芳盈颊。宋诗以意胜,故能精,而贵深析透辟;美在气骨,故瘦劲;如曲涧寻幽,情景冷峭;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如口含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苑。
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虚,似疏而密,优柔善人,玩味无穷,此唐人之所长,而宋诗略唐诗之所详,详唐诗之所略,务求充实密采,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所以宋诗内容虽增护,而情味却不及唐人之醇厚,后人凡学诗当以区别。志广长期沉浸其间,自然知晓其中的奥妙,宋诗比唐诗更为广阔,从技巧上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诗不是不如唐诗,只是不同于唐诗而己。综合比较,知而获智,智达高远。
唐诗技巧特别精美,在用事、修辞、句法、用韵、声调方面驱遣灵妙、运化无迹,远思造句,求远求深,求精求确。贵精,不贵多,意境深远,“语不惊人死不休”何等叫真?“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具夸张浪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何等豪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何等空旷高远?而宋诗,情深而不壮阔,其气力收敛而不发扬;其声响不贵洪亮而贵冷清,其词句不尚蓄艳而尚朴淡;其美不在荣光而在意态;其味不重肥丰而重隽永。意境皆不堪远,求功太过。失于尖巧,洗剥太过,易病枯淡,此皆与其时代之心情相合,出于自然。杨雄谓:“言为心声”,而诗又言之菁英,一人之诗,足以见一人之心,志广人在当下而思虑颇远,接天伏地,憧憬遐想;极目天庭,志在广宇;造化赋形,神理并用;心生文辞,运载百虑;思绪万千,自然韵逸。“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拟容取魂,如川聚百溪奔流。
唐诗宋诗集中中国传统诗歌大成,厚重的文化根脉,成熟的诗作,丰富的艺术感觉,把中国诗歌推到极致并形成审美共识,唐宋诗歌二者模式,没有异议地成为中国诗人或诗歌爱好者的精神坐标,后来者更应懂得:对于伟大文化传统,不能掉以轻心,任意褒贬,要尊重,更应敬畏。志广先生深谙此理,退休后记忆中一起工作诸多人,诸多事物,尤其是社会变化中诸多奇妙迹象在他心灵深处回环搅动,写诗是他第一选择,春夏秋冬,天南地北,大河上下,松涛林海,雪域高原,琼楼玉宇;现实、历史、梦境、理想、记忆、感怀……凡目之所及,思之所想,皆秉笔记录在册,化为诗词,成为才能、学识、情感的物化,供观品评。
诗初写容易,不是诗本身易而是作者出生牛犊不畏虎。诗越写越难,难在作者懂得了什么是诗,对诗的创作产生敬畏,不敢贸然行事,小心谨慎,反复推敲,很难定稿。此刻莫不如大胆放手,如春风拂柳,亦如开闸泄洪,方是第一要著。“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不必太著题,不必多使事,押韵不必有出处;用典不必拘来历;下字贵响,造语贵圆,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最忌古懂,最忌趁贴,最忌相隔;词气可颉颃,不可乖戾。”(严羽《沧浪诗话·诗法》)这段话志广我们交谈时,他理解很深,在他的律诗创作中有所认知,他的理解与我的看法趋于相同。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他知难而上,不畏艰险,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得诗最多,请看他几首诗:
一、七绝·李白
纵酒移情吟自然,笔雄剑劲誉诗仙。
歌行浪漫开豪放,乱世飘零上漏船。
一、七绝·诗骨词魂(选两首)
刺痛神经怕祸身,樽前唱和掌权人。
把门横斧外行汉,匕首鲜花难共春。
二、
金晴有味千刊少,媚笔无魂获奖多。
老杜遗风难入目,黎元尤喜草堂歌。
放开思路,驰骋思逸,以古为题材,旨在赞心中的诗仙,字斟句酌,浓缩,简约,七绝便成。后二首,语简意深,锋芒直指当下诗刊及有个别作者诗骨词魂不存,以诌媚、 婀腴、丧魂落魄之作也能刊出,嗤之以鼻,何等愤懑,剑指要害,发新声,舒感慨。诗集中这种诗有多首,请君细读必有所获。
诗虽求工,而不能揉磨入细,未见粗俗;诗虽幽俊,而不能展拓开张,终窘边幅。信手拈来,出于内心,意达境远,巨刃摩天,金针刺绣。诗人苦吟,纵情放歌,尽在则弥六合,收之则敛方寸,一以贯之。诸葛亮躬耕草庐,受三顾之恩扶备立蜀;曹孟德东征,醉酒横槊赋诗;陶渊明辞官归隐园田,采菊东篱饮酒作诗属文;陆游抗金报国无门,竟能骑驴走剑阁吟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古人用行舍藏,坦露心胸,可伸可屈,于诗亦可一贯。然心性不同,时代环境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作的诗内容各异,时代赋与诗人责任和使命,所表现的形式更不同。观志广诗,古意尚欠,然求韵入律不失格局,能小不能大,能敛而不能放,选材泛泛不能精微。成诗空间尚大,追求仍需扩大;提纯、吸取先贤遗产之精髓,驰骋才力、驱遣性灵,灵犀通透运作上再下功夫,更大的成功将会属于他。
形式与内容一直是志广诗创作思考并实践,不断追求。诗歌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形式当然十分重要。形式契合内心的表达,从心里出发,形式更多是遵循构思的需求,力争没有刀辟斧凿的痕迹,但必须有其内在的魂魄和力量,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内容与艺术形式趋于完备而不是只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忽略内容。志广的诗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任重道远。
我们清楚:诗是藏的艺术,藏就是内涵的丰富,意境的深远。如何藏是诗的技巧,藏什么是诗的灵魂;忧患意识、悲悯情怀是诗的品格;自然天成,通透震撼是诗的追求;滴水见海,杯水波澜是诗的效果。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界境,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藏的越深,意境逾远。
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本真。
唐之诗欢愉明媚,热情昂扬。如歌楼听雨;至如宋诗,则是客舟僧庐,风雨淅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五味杂陈……而现实如何体现?赞扬、歌颂、抗争、抨击、深沉、卑俗、谄媚、虚无?还是在形式上浪漫、潇洒、高迈、雅逸、通达、豁畅?细观志广诗,内有趋向、坦露如此思考。诗中涉及的事物之多,内容之广泛,在其他人诗中是少见的,从反映出的思绪“抚琴山响,月明似霰,流霞满怀,心香一瓣。”可窥探出他的诗博取与创作思路趋向清朗。
从另一方面读出社会的诸情况,腐败之殇何其痛?痛得社会一次次痉挛,腐败之源何其深?志广以他的政治敏感,品德操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体现一名普通党员应有的态度。目睹社会各行各业的怪现象,花样翻新,真假难辨,美丑不分,道德流失,良心泯灭,数典忘祖……情虽浓而神难逸,心常叹而神难安,觉悟后不见超然,块垒积压心手难双畅,拈掇瞻顾,字谨句慎,虽方家大儒亦落小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关注社会并能入诗,足以反映出志广的关注和胆量与气魄、担当和责任、良知与愤懑。
诚然,不可否认,前些年中国文化生态危机与人文精神的失落造成了功利欲望泛滥,非常世俗化的社会现象,一个全民一博眼球甚至可以娱乐至死的年代,无论是极丑或者是超然自恋,都可以拿出来炒作自炫,不惜以最疯狂的形式替代艺术本身的理性思辨,仅仅为了满足一己虚荣的功利心。心态的浮躁、艺术的浮华、形式的浮夸、评伦的浮浅、交流的浮面、时尚的鼓噪,创作精神的平庸,经典虚无异化、核心价值颠覆,在社会多元格局却又如此“同质化”的功利主义消费市场的弥漫中,哲学贫困,文化的缺失,传统命脉似连又断的危机时刻都在逼进我们……。不是求是非,不知美丑,“以新为美”、“以丑为美”卑俗替代了正大,畸形扭曲了崇高,将低俗的数量看成质量,将无序的热度替代了繁荣的高度,让感官刺激渐进为精神享受……。志广的诗针对此种现象,显示冷静,每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勇气可嘉而意大声微。
语不涉难,己不堪忧,寻求真蒂,与之同行,渌觞溢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绝伫灵素,江海泛舟,酣畅淋漓,天道同酬。
柳笛悠扬,穿叶听雨,跋涉沙漠,驼铃声远。山之嶙峋,路途遥远,观万象尽收心底,敞心扉诗坛驰骋。社会在发展、洪流在涌进,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握灵蛇之珠,使其“正大气象”光芒四射,光耀诗坛创作“求正容变。”
志广当奋勇前行!
已亥清明于科尔沁镇醉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