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人、俄罗斯、日本人等都爱喝酒。
中国是白酒的故乡,又是礼仪之邦。
5000多年前老祖宗们就喝上了,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
送别朋友要喝“践行酒”,边塞诗人王维吟“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一句成名,也成了劝酒达人的祖宗。
结婚要喝“交杯酒”,诗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簪子击盘歌”。
没想到老白也是一个闹洞房的高手。
交朋友要喝“拜把子酒”,革命先驱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你品,你细品,南派酒局中竟然巾帼不让须眉也!
打仗要喝“壮行酒”,壮士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啊哼,看来古代打仗,一要壮胆,二要动作慢啊?
三国英雄都爱煮酒论英雄,曹操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不知把多少古人今人忽悠死,却拯救了2000多年的华夏酒业。
最可悲的是诗坛大群主李白,浑身诗文,却是一世癫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天豪饮,既透支了自己的“身体本钱”,又喝坏多少文人才子,也喝得后代几乎“空白”。
唉!
一声叹息。
那奔兔喝酒吗?
答:喜小酌!
但说实话,要想应酬内蒙古特别是鄂尔多斯的饭局酒场,有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外地人调侃说,一般要准备好“两个亿”:“饭前好情谊,饭后全失忆”,“逃离是上策”“失忆是常态”云云。
热情好客的鄂尔多斯人,不仅敢于争先敢于创新,而且也总能引领酒文化的潮流,不仅喜饮而且善饮。
有点“哥喝的不是酒,乃是文化”的意思。
近年又推陈出新了,闹出个新喝法“总分总”,敢问你来不?
整两盅?
外地人又懵了:“咋滴,这吃饭喝酒咋像开会,还得人人站起来讲话?”,大哥兄弟,这就叫内蒙古的“提议”。
呵呵,东胜人称“吆喃”,乌海人说“造个句”。
有人说喝酒分三重境界:微熏是第一重,醉为第二重,酗为第三重。
与时俱进,文明先行,我们一般把握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之间。
这是个“度”,即“朋友来了有好酒”,那是必须的。
你说不把握酒杯的大小行不?
也许有的人没等提议完,就“完犊子”了,或者只能“胜利大逃亡”。
但爱喝酒的人也许喜欢这种游戏。
听说有点地方两个人喝酒也要“总分总”,一人喝酒,还要左右手划拳。
哈哈!
好笑吧?
你别笑,辛丑年正月初一晚上,奔兔没把握住,又喝多了。
就和一个"小朋友"俩人玩了半夜“总分总”的游戏,竟扣了两瓶红酒。
结果第二天,“身体造反,灵魂发难”,胃难受水米不打牙,肠子都悔青了。
喝酒本是一种礼节,是一种文化;喝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
喝多喝少开心就好,喝不出品位,也要喝得健康适度,千万不能喝出麻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