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技艺古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板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图文转印于纸张的特殊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雕版印刷技艺始于隋、兴于唐、精于宋、盛于明清,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刻刀和铲刀,其形状、大小有各种规格。雕刻不同大小的文字和文字的不同部位,都要选用不同的刻刀。
雕版印刷技艺对文字书写和版式设计有较高美学要求,其中雕版是决定印刷物质量及艺术性的核心技术环节,需要精妙控制运刀速度和走刀方向,特别讲究粘、编、折等操作技巧。
所用材料多为纹理细密、质地均匀、加工容易、资源较多的木材,所用的墨也较有特色,大多采用松烟等为原料,秘方配制,故而清香四溢,永不褪色。
书写文字的发明使思想得以长久存留。印刷这一复制活动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使文字作品超越个别性的局限,成为普罗大众乃至全人类共享的精神文明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印刷,阅读得以走进寻常百姓家,从此,文明的智慧之光普照大众,人类迎来了文化普及与昌盛的时代。
雕版印刷技艺这一文化形态和技艺汇集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辟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最古老的技术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