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夜读

王海霞 | 月饼的样子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161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我对月饼的垂涎欲滴和牵肠挂肚,虽时过境迁,却不曾改变!
约定俗成,中秋节吃月饼。我期盼中秋节的动机,纯粹而自然。
有人说,小时候中秋节期待的是月饼,长大了期待的是嫦娥。而我,月饼一直是主线。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从小在农村生活的我,对八月节最深的记忆,始终是那块月饼。
记忆中只有八月节才能吃到月饼,每人最多一块。一是因为供销社每年八月节才卖月饼,二是因为没有多余的钱买月饼。那时候的月饼样式很简单,单一的圆形,没有什么图案和装饰。也只有三种馅,白糖、枣泥、五仁。圆圆的月饼正面,自上而下写着两个大字,内容无外乎“白糖”“枣泥”“五仁”,笨拙、圆滚,也简单明了。外面没有包装盒,也没有食品袋,直接用黄色的纸包起来,再用同色系的纸绳系上。月饼的油很快就渗透到纸上,油汪汪、一块一块的透明,“富得流油”就是这种状态吧。我对八月节的期盼,就像这渗出来的月饼油,越来越浓,越来越清晰。
五仁馅月饼是最普遍的,吃起来很香,里面挤满了瓜子仁、花生仁、芝麻还有青红丝等花花绿绿的果脯,我不喜欢吃里面的青红丝,觉得像橘子皮的味道,嚼起来有点苦涩。枣泥馅月饼是很难买到的,数量少,显得更高档,也觉得更好吃。大人吃月饼都是掰成两半,能看见里面的馅,自己吃一半,另一半留给小孩儿。我总是拿起一块月饼直接咬,吃了半天还没看见馅,就嫌弃月饼皮太厚了。一旦咬到了馅,才认为真正吃到了月饼,馅的酸甜和皮的酥软融合在一起,味蕾顿时撒欢儿,一口接一口地吃,根本停不下来,人也兴奋起来。吃罢回味,的确是“过把瘾”,那种无穷和甜蜜,无以言表,至今难忘。
记得有一年在姥姥家过八月节,不知道哪个远方的亲戚给姥姥拿来了一盒冰皮月饼,锁在西北角那个红色的柜子里。我根本不知道在我们村之外还有这种月饼,头一次听说。姥姥从兜里掏出钥匙,打开柜门,小心翼翼地用手托着一块月饼递给我,唯恐月饼渣掉在地上浪费了。我迫不及待地捧过来,一只手抓着月饼,另一只手像姥姥那样托在下面。月饼的外皮是白色的,上面印着红色的图案,每一块都很小,好像没烤熟的样子。皮特别酥,一碰就掉渣,一层一层的很有层次感。那是我第一次吃这么“金贵”的月饼,咬了一口,除了酥,没有什么味道。我迫不及待地探寻里面的月饼馅,吃了一半才看见,也没吃出来是什么馅,黏糊糊的一团,只记得很甜。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江南风味的月饼,小巧精致,独具风韵。
还有一次,已经是八月节之后的很长时间了,姥姥从柜子里翻出来一块月饼。那是过节时没舍得吃,特意留下的。月饼已经没有了油汪汪的外表,黯淡无光,非常硬,根本咬不动。但是这个时候出现在眼前的月饼,足以让我垂涎欲滴,好像八月节又重新来过。姥姥掰了半天也没掰开,把一整块月饼都给了我,可把我高兴坏了。我费劲地咬却咬不下来,月饼上留下一道道我的牙印。我想,那是童年幸福的印记吧!
如今,琳琅满目的月饼穿上了华丽的外衣,系着高档的丝带,进入寻常百姓家。蛋黄、蟹肉、鲍鱼、榴莲这些和月饼不相搭的食材,也大大方方地变成了月饼馅,个个馅大皮薄,满足人们的多样选择。这个中秋节,因工作原因远离家乡的我,品尝着内蒙古西部区特色的胡麻油混糖月饼,回味中秋的味道......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