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因为批评孩子而引发的极端事件频频被媒体报道,被激怒的孩子跳楼、跳桥、弑母……家长们震惊之余又不知所措:以后谁还敢批评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错,难道家长要袖手旁观?有没有一种批评让孩子欣然接受,立刻改正?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柯晓渡先生,和家长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正确的批评让孩子知道:“我犯了一个错误。”错误的批评让孩子意识到:“我就是一个错误。”
说孩子受不得批评,爱走极端,其实是冤枉孩子。我一直关注媒体报道的那些极端事件,孩子以死对抗父母的批评,很多人认为根源是父母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受不了一点委屈,或者孩子内心太脆弱,抗压能力弱,等等,总之是孩子的问题。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是因为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不对头。
父母批评孩子是对孩子行为的回应,应该对孩子有所帮助,但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孩子的惩罚,或变成父母单纯的宣泄行为。换言之,正确的批评是促使孩子反省,而错误的批评是令孩子羞愧。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的批评通常有以下两种:
正确的批评是:“这道题不应该做错,因为是课本上的原题,你做过的。我们重做一遍吧,然后再找几道同类题巩固一下,争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错误的批评是:“这道题怎么能错呢?跟你说过一百遍了,你就不能上点儿心?你怎么这么笨!”
两种批评,用意完全不同:正确的批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行为上,放在如何进步、如何更优秀上,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自省。而错误的批评更像是羞辱。“笨”“没用”,这样的攻击性词汇除了让孩子自我否定外,没有任何建设性作用。因为它针对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孩子这个个体,会在孩子心中掀起强烈的羞耻感。
正确的批评让孩子知道:“我犯了一个错误。”错误的批评让孩子意识到:“我就是一个错误。”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错误,而且这种强烈的羞辱信息一再重复、不断增强,孩子有可能产生自我毁灭的念头,以此终结羞辱,同时报复父母。我认为,这便是极端事件的心理真相。
对于孩子来说,被父母批评后是自省还是羞愧,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生
1990年,心理学教授朱妮•普赖斯•汤尼曾经带领团队针对自省和羞耻做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从9所公立小学招募到380名5年级的学生,这些孩子年龄为10~12岁。研究人员把他们分为“容易羞耻”和“容易自省”两组。此后分别在孩子上7年级、8年级时和满18岁时,对他们进行追访。
结果发现:儿时羞耻感强烈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实施危险行为,更早开始饮酒、使用海洛因或其他毒品,容易有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儿时容易自省的孩子,成年后则更倾向于保护自己,不太可能饮酒或饮酒年龄较晚,使用海洛因或大麻等毒品的可能性更小,被逮捕或拘留的可能性也更小。
研究人员的解释是,容易产生羞耻感的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倾向于合理化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而歪曲事实,死不认账,一步步沦落。而容易自省的孩子则会主动承认错误,并尽力弥补,始终面向阳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一个极端事件都是长年负面情绪积累的结果。希望大家防微杜渐,批评孩子时采取正确的方式。
正确地批评孩子,父母应该掌握以下8个要领
玉不琢,不成器。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能放弃“批评”这个教育方式。正确地批评孩子,父母应该掌握以下8个要领:
第一,允许孩子解释。无论孩子做的对与错,都要允许孩子解释。父母要保持中立,客观评价孩子的行为。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父母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找准批评的切入点。还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多角度理解别人。
第三,首先自我批评。批评孩子前,父母不妨先自我批评,放下架子,拉近与孩子的关系。父母自我批评,也能让孩子学会反思。
第四,只对事,不对人。孩子犯了错,父母应该就事论事,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而不应该责骂孩子。
第五,教会孩子改正错误。父母的批评不能盲目,要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且找到改错的方法。
第六,选择恰当的时机。不能在孩子起床时、睡觉前、吃饭时、生病时批评他,因为这些时段批评孩子,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七,采用和善的态度。父母不能向孩子宣泄负面情绪,也不要翻旧账,否则,孩子会抵触认错,不服管教。
第八,尊重孩子。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更不要在孩子的同学、老师面前对他又打又骂。孩子同样有自尊,内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