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2020年,你最难忘的一个篮球场上的瞬间是什么?
我的第一反应是3月12日,老鹰客场迎战尼克斯的最后时刻,43岁的卡特在三分线弧顶命中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球。
之所以难忘,是因为那一天,戈贝尔确诊新冠阳性,NBA宣布停摆。
可能包括卡特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他22年的职业生涯,竟然以这样一种方式提前结束。
摇动着未知的骰子,难以预测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作用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小生活”,生活的偶然性被指数级放大,陡增的不确定性之下,人生的剧本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写,“蝴蝶效应”成为一门显学。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我们被抛入这个世界”,或者“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
比如,高考延期一个月,有人巩固了不熟练的知识点,也有人状态起伏,未来的密码,在一分一秒中悄悄拨动;比如,今年的另一个大事件——
奥运延期,使多少运动员奋斗一生的梦想,被打上了不确定的问号。
经历了8个月的“寒假”后再次开学,学校附近不少我们很喜欢的小饭店都没能熬过漫长的“寒冬”。
说得煽情一点,8个月前谁都想不到,那竟然是我们在这家饭店吃的最后一顿饭。
硕士博士扩招、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教师岗可以“先入职后考证”……
充满不确定性的“就业难”大背景下,国家的一项项举措,成为了我身边很多毕业生朋友的人生转折;也有很多一直计划去海外读研的同学们,因为世界疫情的不明朗选择了在国内深造或者直接就业。
一环接一环的人生,无数转机可能就此开始酝酿,毕竟,泉眼前的一颗沙砾有时候足以改变整条大河的走向。
二十年后再回头看看,也许很多人都会说上一句“如果不是疫情……”化用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的一句诗,“林子里有两条路,疫情下的世界将我带到了其中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杜威说,“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需求”,但不确定性从来都不会从生活中退场。
哈桑在《后现代转向》中把“不确定性”看作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这样的不确定性,在2020年被展现到极致。
怀抱着热力学第一定律,高喊“万物皆可控”的人们,在这一年一次次提及“熵增”,高深的“量子波动”与“测不准原理”,突然成了热词。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不确定性”并不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它始终与我们的生活相伴同行,绘成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人生简笔画。
就像阿多诺在《最低限度道德》中说的那样,“在每一个瞬间,生命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自己……
在每时每刻的不确定中,不断表现出生命唯一的本质”。
这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是生命的伦理之所在。
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
惊慌、忙乱、无措,但同样,也承载着反思、突破、成长。
别忘了,经历了五次重新开始,我们的祖先才进化为独立行走的智人,不确定性的前提与对完美结果的希冀,构成了人类的永恒困惑,也因此诞生了生命进步的本质。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在黑天鹅群飞,不确定性丛生的2020年,这句话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激励着我,在不确定性的洪流里,更锚住心之所向,时间是最有想象力的,这是我们战胜焦虑,最朴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