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呼伦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系周边草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2002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呼伦湖面积持续缩小,周边湿地萎缩,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减少,生态问题凸显。
一场拯救呼伦湖的攻坚战随之打响:
呼伦贝尔市成立了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引河济湖和河湖连通工程进行水资源调配,取缔关停旅游企业拆除违规建筑,实施生态移民、草原奖补、部分休渔、环湖沙化土地治理……一系列硬核措施让“草原之肾”重现生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
天蓝了,水清了,草绿了,环境美了,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为呼伦贝尔人的共识。
在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经常能看到一只小紫貂跟科研人员卖萌玩耍。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只小紫貂和保护区科研工作人员可谓是老朋友了。
故事要从2012年冬季说起。当年,由于持续强降雪,保护区内的紫貂出现食物短缺。针对这一情况,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对紫貂投送越冬餐。冬季结束后,工作人员停止了投食。但这只小紫貂还会经常的来到中心管理站看望大家。
此后,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清摄像头拍下了原麝、驼鹿、猞猁、白头鹤等珍稀动物在林子里嬉戏觅食的珍贵影像,2020年还首次近距离拍摄到世界濒危保护动物獐。
林区珍稀濒危物种频现,得益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多年来,呼伦贝尔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生态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力度,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8.39%。
在草原保护上,呼伦贝尔持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深入实施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实现草畜平衡,持续推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整体好转。
在河湖湿地保护上,呼伦贝尔抓好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速湿地修复。
与此同时,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打响。
为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呼伦贝尔淘汰了中心城区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小锅炉,削减原煤散烧,确保空气优良天数保持稳定。实施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污水排放监管,集中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全面防治农田土壤面源污染,严格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推进百万亩良田治理项目,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确保黑土地没有减少,没有退化。
绿色发展→美好生活
“以前是赶时间多砍树,现在是赶时间多种树,时代不同,使命也不一样了。”从砍树到种树、看树,乌尔旗汉林业局有限公司护林队队长刘博强见证了林区的发展变化。
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国家商品材生产基地,曾经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几十年的采伐,经济和资源的双重危困也日渐显现。2015年,林区全面停伐,林区人坚定地擎起了生态文明建设大旗。
随着内蒙古森工集团多笔碳汇生意成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启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加速度”。
2020年8月的一项数据引人关注:以2018年为评估核算基准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160亿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