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雪芳 图/陈泽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诗中描绘的塞外额济纳,有着雄浑辽阔的戈壁大漠、茂密奇幻的的胡杨盛景、焕发生机的古居延泽等壮美奇观,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公安局巴彦陶来派出所就坐落在这郁郁葱葱的胡杨林景区的核心区内。每年九月末至十月中旬才有的旅游高峰期随着京新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客流日趋常态化。面对这种新变化,该所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大胆创新“屯兵于景、警景联动”特色化旅游警务模式。
警民“大联建” 人人都是编外警察
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辖区内发生的惊险事件在派出所民警宫伟的记忆里,至今都难以忘却。“那天是10月3日,傍晚20:00左右‘禾天下’旅游公司八道桥的负责人沈泽霆打来电话,称有游客于当日进入‘沙海王国’内,至今滞留未归。”
“当时沙尘肆虐,周边能见度不足200米。”宫伟说,“听到这个情况,心里一惊。沙海王国在胡杨林景区的腹部,沙尘四起、路途遥远、时间紧迫,难度可想而知。考虑到全所只有五名警力,在请示旗局领导增添人手的同时,我们迅速联系当地两个嘎查的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将情况通报给他们,请求帮助。”
“当时天都黑透了,所有人员与我们一样,带上照明工具、信号灯、救援绳等器具迅速出警。在沙海中徒步跋涉两公里后,大约在20:00的时候,我们找到滞留游客,安全带回已经是午夜时分了。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历了许多次。每一次开展的联合行动,都能充分显示出群防群治的强大力量。”
该所辖区共144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1881人,可谓地广人稀。面对常年巨大的客流量,位于胡杨林核心区的吉日格朗图嘎查和乌苏荣贵嘎查均系纯牧业嘎查,居民几乎都是蒙古族。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当地居民,所里依托嘎查书记和班子成员,不定期交换信息,遇有新政策或是通知时,就由他们代为传达。待到游客高峰期时,嘎查里的牧民在生产生活的同时,积极参与当地治安、消防等治理,遇有隐患时,层层上报,为派出所的工作前置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这既是群防群治力量的体现,也是做好民族警务最有力的诠释。
警景“大联勤” 处处保障景区平安
所长郝斗争介绍,所里共有民警5人,面对安保、消防、治安、纠纷等繁杂的警务,为确保公安管理服务无缝衔接,补齐警力不足的短板,巴彦陶来派出所一方面“驻兵于景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旅游景区的安保力量,实现警景联动。
“景区面积广,在高峰期时,从一道桥至八道桥所有的景点配备力量安排专人开展巡逻检查,提高见警率;在平时,组织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和安保力量开展定期培训,充分挖掘‘大联勤’作用,网格化管理配备至景区的管理中,专人负责相关的社会调解、治安调解等事项,更为有效。”民警闫涛说,因为景区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2016年以前,该区警情多发。旅游公司李彬经理介绍,经过多管齐下,2017年,胡杨林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80万至200万人次,但景区案发量却已直线下降。“工作人员机动巡逻不停,景区也有我们警方长期驻守,一旦有警情发生立即处理,遇有小纠纷、小偷盗,我们可以及时解决,使游客真正做到看美景、怡身心。”警景联勤联动,效果显而易见。
防治“大联管” 时时做到精准调控
规模越来越大、级别越来越高、人员越来越多,近年来,在胡杨林里开展的各项活动愈发精彩,这也对辖区安保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每每有大型活动时,该所都要求活动方先报活动方案,进行赛事前的风险评估,“若其风险评估超过一定等级,我们则会逐级上报,向旗局、盟局汇报,抽调警力。严防管控、震慑犯罪、热情服务。”
坐在景区的实时监控大屏幕前,各个景区内的点滴变化清晰呈现。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巴彦陶来派出所充分利用景区现有资源,依托互联网开展工作,将景区相关负责人、警务员等一同汇集,创建微信群,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警(景)力资源精准调控,做到隐患堵点即时疏导、事故纠纷即时调处、游客需求即时解决,确保了重要节点和旅游高峰期景区路畅人安、安全有序。
所长郝斗争表示,此前已配合苏木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居民落实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会同景区旅游公司结合治安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后期我们会持续加大预测和研判力度,在基础工作愈加完善的同时,增加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