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晓华/李兢/杨静/苏民

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自由”这一词的概念,原来的理解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篇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爱国情怀。直到走进阿左旗公安局监管大队,对“自由”一词却有了另一种理解,失去自由是对在押人员的刑罚,而帮助他们重获自由、重获新生却是一位位监管民警默默无闻的付出,就像“灵魂摆渡人”为在押人员照亮生命航线的灯塔。
在监管大队高耸的电网墙上,严肃的哨兵持枪站在哨位,敏锐地洞悉着看高墙内外。从空中俯瞰监管大队全貌,宛如固若金汤的城池,几道门看守,森严地让人窒息。围墙内,在押人员被看管起来,除了规定的饮食起居,就是可以定时放放风了。隔着放风墙外的铁栏杆能够看到尽收眼底的绿色,火红的西红柿已经挂果,可人的小茄子慢慢变大,豆角苗也抽出藤来,白色的小花隐隐褪去,长出了稚嫩的小豆角来,间或飞过或落下几只觅食的麻雀,叽叽喳喳地自由鸣叫,令人羡慕。这片绿色,这些精灵,自由的生长,自在的呼吸,就在监管大队的院落里,缓解了高墙内的严肃气氛,活泼地幻化成为独具匠心的景色,总是会让人联想到美好,也许还为了让在押人员重新燃起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吧!
经过层层批准,我夹着笔记本,跟随着大队长徐万俊,通过了一道道沉重而冰冷的“神秘之门”,走到看守所最核心区域——内监区。“你要采访,就看看我们民警怎么工作的吧。”他饶有兴趣地说:“重点给你推荐一位采访对象——马哈斯巴特尔,他可是有故事的人”。
我于是被留在了监区和民警们攀谈起来,他们说每天的工作按部就班,一切都有工作程序,单一枯燥,但责任非常巨大,每天必须严密关注在押人员的一举一动,了解在押人员的案情、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环境和思想动态及案件进展等等,有时在押人员手中的细小动作都能反映出巨大的信息。我边听着边感受着,就在与我相隔不远的监区里,关押着因杀人、盗窃、诈骗的犯罪分子,曾经因价值观扭曲而毁一生的错位灵魂。
“昨晚的球赛有意思哦,比利时对战英格兰队,居然比利时2比0赢了,真是出人意料”还没看到马哈斯巴特尔的人,高嗓门的声音就流了进来。“马叔,你预测一下决赛哪个队会赢,快说说,这是您的专长?”年轻的警员杨茂调侃地说。“今天吧……”马哈斯巴特尔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俄罗斯世界杯球赛。和我的想象正好相反,这位“有故事的马叔”充满了热情,完全不是在9年的监管工作中变成手拿大茶缸、说话慢条斯理、不苟言笑、盘根枯木的那个形象啊!
“你要采访我?那你要做好两天两夜不睡觉的准备。”马叔的声音降低了一个频道,“走,我带你去看看我的岗”马叔边说着边往外走,手里的钥匙盘哗啦哗啦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马叔带我巡视了重刑犯监区,在例行完交接班的点名后,马叔还对个别有问题的在押人员进行了单独谈话。随后,他选择了一个能和我“面对面”坐了下来的监区一角——看守所图书室接受了采访。这个图书室,设立于2010年,是马叔在这里上班的第二个年头上,与前任监管大队大队长黄国栋共同组建完成,发挥了他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的特长。图书室约有20平方米,因为经费紧张,起初从书市上进一些“高级盗版书”。2017年8月,现任大队长徐万俊继续规划改建了图书室,购置书架桌椅和书籍刊物再次提升图书室对民警和在押人员共同开发的服务功能。马叔就在工作之余将1800多本的书籍分门别类,划分为文学、人文、法律等七大类,里面还别有心意的购置了摩托车维修、电焊技术、电脑安装等技术类书籍。不仅积极健康、催人向上,并且还引导在押人员如何做人做事、自力更生。捧起一本本图书,马叔如数家珍,在一行行的文字中,蕴藏着拯救错位灵魂的萌芽和春天。
在重刑犯监区里,马叔曾送走了几位被判处死刑的人。2015年9月17日清晨6时55分,马叔很清晰的记着这个日子,这一天,杀人犯谭某被法院执行死刑,谭某的离去让马叔很惋惜。29岁的谭某,还未成家,是来阿拉善打工的湖北农民,由于按时发不了薪水,谭某就萌生了抢劫的恶念,并在抢劫的过程中持刀杀害了一家店铺的主人。被捕后,谭某万念俱灰,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通过对谭某日常表现的观察,马叔多次与谭某深入谈话,了解谭某的思想动态,并根据谭某的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介绍了很多励志类网络小说的书籍,细心引导帮助他渡过了情绪的低谷,也巧妙的消除了监所内的安全隐患。马叔说谭某临刑前很平静,照例归还了最后一本图书,这让马叔很欣慰也很沉重,他说如果谭某之前能多读点书、多明白点道理,就不会走极端,更不会造成两个家庭悲剧了。
马叔不仅管理书籍,他还很爱看书,很喜欢和在押人员谈论书籍。有一次,在和因合同纠纷被判刑的巴某进行谈话时,他了解到巴某的祖籍是包头市,祖辈是包头的大户,著有《包头召》一书。当得知这个信息后,马叔在偶然的机会发现这套著作,共有三本,记录巴某的祖辈曾经忠烈爱国、济世救贫的壮举,并对内蒙古和平解放作出过积极贡献的事迹。当马叔将这三本书呈现在巴某的面前时,巴某泪如雨下,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祖先啊,这就是我的家族”。也许是这三本书的力量,巴某在监区内逐渐改变了消极抵触情绪,积极配合服从管教,在刑拘期满释放后的一天,巴某特意回来拜访了马叔,并为图书室捐了一万多元的书籍作为回报。
马叔每年都要读40余本书,读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引导形形色色的在押人员,为他们答疑解惑。在押人员中有从事过教师职业的传销人员、有堪称商业“奇才”的诈骗人员,也有因为小矛盾升级心胸狭窄的杀人犯,马叔说每个“贪、痴、嗔”的躯壳里,也有“人之初、性本善”的灵魂,如何唤醒犯罪人员的本性,脱离罪恶深渊,才是监管工作的最高境界。在马叔的引导下,在押人员嘎某服刑期间,将多本外国著作翻译成了蒙语,有美国舞蹈家肯特的自传小说《我的爱我的自由》、美国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创作的长篇小说《巴别塔之犬》,并将哲理小说《思考的深入哲理》翻译成《享受财富的名言深处》等。马叔说嘎某最初进入看守所,因后悔犯罪而自暴自弃,马叔就劝他说:“你是犯了罪,但你的知识、才干、智慧没有犯罪,人要活得有价值,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背影。”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摆渡了一个曾经犯错的生命,送出了一程,重获心灵的自由。
在采访完马叔后我被送出了监区,监区外已经是一片漆黑了,而监区内却依然灯火通明,一天24个小时,一年365天,在这里永远没有黑夜。马叔他们还在不停的忙碌着,需要加强夜间巡视密度,为监区的绝对安全不厌其烦地工作着,像一位位“灵魂摆渡人”一般,驱散着在押人员心中的黑暗,他们人性化管理、全身心投入,也让在押人员看到自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