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四平 陈晔
《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共有三级医院2548家,提供门诊、住院诊疗服务量分别为18.5亿人次和0.93亿人次,在医院诊疗服务量中的占比分别为51.7%和46.4%。可见,三级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供给的主力军。提升三级公立医院的运营绩效,对于提升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19版)》,绩效考核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以考核促公立医院发展模式转变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并非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多年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十分重视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国内很多省市开展了实践探索,国外更有相对成熟的绩效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立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公益性弱化、粗放经营、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和考核成为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2005年上海市成立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开展市属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和考核工作。2011年卫生部发布《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围绕“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绩效”5个核心内容,促进公立医院提升绩效,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启动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关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持续关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工作。但此次开展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是首次将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抓手,以促进公立医院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价值医疗促考核指标优化
面向未来,笔者认为,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及其指标体系有待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完善和优化。
一是纳入能充分体现价值医疗导向的指标。目前,体现医疗安全、医院成本的指标较少,例如二级指标“质量安全”下的三级指标中,真正意义的安全指标并不多。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基石,因此建议增加安全指标,例如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报告率以及非计划再次住院率、再次手术率等。
二是各个指标权重设置有待改进。目前仅对每个三级指标赋值10分,总体550分,没有对一级、二级指标设置权重,导致绩效考核结果与三级指标的数量高度相关,失去了权重引导作用。另外,将26项国家监测指标、29项各省市监测指标均赋值10分也不尽合理,国家监测指标权重赋值应更大一些。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主观(专家咨询法)或客观(因子分析法)等方式设置权重,或引入可处理多投入、多产出指标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等综合评价方法。
三是部分指标大小导向性有待明晰。每个指标都需明确是高优、低优还是适度指标,目前《操作手册》有19个指标的指标导向是“监测比较”,也没有给出“基准值”,对各省市开展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不强。另外,每个省市都要对每个指标单独建立评分标准,具体实践操作也比较困难。
四是需要测量绩效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作为一项全国性的绩效监测评价工作,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至关重要。前期可选取样本(部分医院)进行绩效考核工作预考核,检验考核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计算和评价,确保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五是引导开展全国性的绩效标杆学习。目前,绩效考核工作由各省市独立进行,且大部分指标基准值和评分标准均不同,绩效考核结果在全国不具备可比性,不能起到树立绩效管理或单项指标“标杆医院”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通过优化改进指标体系的设置和考核方法,引导开展全国性的绩效标杆学习,这才是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