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贤娇

在河南新乡的街头巷尾,"胖东来"超市的招牌总是格外醒目。这里没有疯狂促销的喧嚣,却有顾客自发排队的温情;这里不追求无限扩张的野心,却以"员工幸福、顾客满意"的朴素理念赢得口碑。当创始人于东来面对人民日报镜头说出"不追求成为很大的企业,只希望'善'能够走向更多的地方"时,这位河南民营经济的代表人物,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国商业文明最珍贵的精神内核:以善为旗,以民为本。胖东来现象超越了普通商业成功的范畴,它是中国民营企业对"义利之辨"这一古老命题的当代回答,是对"企业家精神"最温暖的诠释。
商业向善:超越利润的人生境界
在资本狂飙的时代,于东来却为员工设定"每周二闭店休息""年休假超百天"的制度,将企业利润的绝大部分用于提高员工待遇和回馈社会。这种看似"反商业逻辑"的选择,恰恰揭示了商业文明的真谛:真正的商业智慧从不是对利润的单一追逐,而是在创造价值中实现人的尊严与幸福。胖东来超市里,员工真诚的笑容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货架上,合理定价的商品比任何营销都更能赢得信任。于东来深谙一个朴素的道理:商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企业把员工当作家人而非工具,把顾客当作朋友而非韭菜,利润便会成为善意的自然结果。
这种商业向善的理念,与西方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理论"不谋而合,企业的成功不应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应兼顾员工、顾客、社区等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福祉。胖东来将这一理论演绎到了极致:员工休息室配备按摩椅和图书角,工作环境堪比五星级酒店;顾客购物可享受无理由退换货,甚至对不满意的购物体验给予补偿。这些细节背后,是一个企业家对"何为美好生活"的深刻理解,商业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更要守护人心温暖。
思想赋能:民营企业家的精神传承
于东来提出的"胖东来思想",绝非简单的管理技巧,而是一套完整的商业哲学。它包含着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员工不是赚钱机器,而是需要被善待的家人";包含着对商业伦理的坚守"宁可少赚一分钱,不损顾客半分利";更包含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企业壮大后,财富应当反哺社会"。这种思想的力量,使胖东来从新乡走向全国,成为众多企业争相学习的对象。
在河南民营经济版图中,胖东来犹如一座灯塔。当一些企业陷入"野蛮生长"的误区时,胖东来示范了如何走正道、行长远;当部分经营者沉迷于短期利益时,胖东来证明了"慢就是快"的商业辩证法。于东来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甚至专门设立基金帮助同行改进管理,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商精神"的现代表达。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企业家不仅要会赚钱,更要懂得如何花钱;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守护财富的道德意义。"胖东来用实践证明,商业思想的高度决定着企业生命的高度。
民心所向: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于东来被民众誉为"真正得到民心的老板",这一评价背后是对当代企业家精神的深刻期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渴望看到更多像于东来这样的经营者,他们不把员工视为成本,而是发展的伙伴;不把顾客当作猎物,而是服务的对象;不把成功定义为一己之富,而是共同之福。胖东来的收银台前,常能看到顾客主动帮助整理货架的温馨场景;员工休息区里,洋溢着归属感与幸福感的笑脸。这些细节构成了一幅"商业向善"的生动画卷,诠释着什么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商业真理。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部分企业陷入"规模焦虑""增长迷思",而胖东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当企业把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战略,把人文关怀注入管理实践,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于东来曾说:"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大了就是社会的。"这种认知超越了传统商人"独善其身"的局限,展现出"兼济天下"的格局。在共同富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胖东来的实践为民营经济参与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企业不仅要创造GDP,更要创造幸福感;不仅要贡献税收,更要贡献价值导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胖东来现象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精神有多高;不在于利润有多厚,而在于人心有多暖。于东来用三十年商业实践证明,当"善"成为企业的核心追求,当"人"成为经营的终极目的,商业就能超越逐利的本能,升华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这正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所在。既有创造财富的智慧,更有守护良知的担当;既懂市场经济的规律,更明"义利相兼"的道理。胖东来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商业文明最本真的模样;如同一颗种子,播撒着"商业向善"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于东来和胖东来不仅属于河南,更属于整个中国民营经济;不仅是一个商业案例,更是一面精神旗帜,引领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