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成长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2978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文 | 李栩然  潇潇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上关于人生的终极三问。
 每个人在成长一生的道路中,都会伴随原生家庭的烙印。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
多数人,甚至都根本没有意识到,年轻的时候你之所以要过这种生活而不是那种生活,你之所以是这种气质而不是那种气质,之所以会这么想而不会那么想,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的原生家庭。
 《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为“原生家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同时它强调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期限可能是一辈子。
 这个影响期限如何证明?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便是一个典例。
她从小父母离异,与继母关系恶劣,一度被父亲软禁起来,童年生活非常缺少关爱。
从家中逃跑后,陷入了极度的经济困顿之中,一直靠看亲生母亲眼色,伸手要钱才勉强完成学业,她的一生都充满了钱与爱的巨大内心诉求。
 在原生家庭没得到过温暖,张爱玲的婚恋之路走得也十分坎坷。
她的三段感情中,对方均比她大,且有两段双方年龄差距悬殊,她爱胡兰成,卑微到尘埃里,却最终被辜负。
 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在她的小说中体现出来。
她在多篇小说中,塑造了经济拮据,又得不到家庭关爱的悲惨女性形象。如《半生缘》中的顾曼璐,《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
 张爱玲的成就很高,已经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无法绕过的一座山峰,但她所看到的世界,依然是悲苦的一生。
 我在刷知乎的时候就发现,没过多久,关于“原声家庭”的问题就总会在知乎上被讨论成热榜话题。
 其中有一个经典的问题是:“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模样?”
 知友们的回答可以归结为正负两方面效应:
 正面来说:
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多半胆子很大,开朗仗义,这种孩子不畏惧别人的目光,自信、敢作敢当,处事有灵活性,不容易对困难屈服。
因为有把握被爱,所以更倾向于追随自己的内心而活。懂得关心别人,与缺爱孩子的礼貌拘谨不同,相处起来让人很舒服;
 与之相反:
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内心多半伴随着心理阴影,常常表现出自卑、敏感、脆弱、无助的情绪,做事情缺乏信心和勇气,畏首畏尾,不能坦然的面对失败,对自我不满又很难改变和走出困境,
看待问题更为悲观,喜欢独处,亦是孤独,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对这个世界疏离,很难与别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可谓一针见血。
既然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是深入到骨髓的,那么,原生家庭的创伤又是怎样形成的?
 1、 缺少家庭成员的关爱
 在影响原生家庭幸福指数的因素中,缺爱是造成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首要原因。
 家庭是一个系统,它的构成要素是家里的每个成员,这个系统有规则有矛盾,只有家庭成员间互相理解与关爱,才能开启家庭健康平稳的幸福模式。
 同样在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生长在一个贫穷、重男轻女的家庭,哥哥不争气四处惹事,母亲只知道找樊胜美拿钱,甚至哥哥的孩子也要靠樊胜美养着。
 好不容易独自一人在上海闯荡七八年,做到资深HR的职位,月薪过万,但依然没有存款。
 她租住在普通的小区,和两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合租,与帅哥约会后,得到的购物卡、包包都拿去变现。
 到了30岁的年纪,一心想攀上高枝拯救自己的命运,无奈她的家庭是一个无底洞,次次把她拖回尴尬窘迫的境地,对她好的王柏川她看不上,条件好的对她不真心。
 最后,她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樊胜美身上映射出了很多在大城市拼搏的小人物的心理,只不过她比一般人更可怜。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樊胜美,缺乏自信,没有原则,不懂自爱,为了改变命运,只能拼命工作,姣好的容貌和工作能力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理想与现实之中痛苦着挣扎着。
 在《欢乐颂2》的大结局,她仍然单身一人,她的悲剧命运除了来自于原生家庭外,还在于她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白,唯一的救世主只有自己。
 同样参演《欢乐颂》而且一炮而红的曲筱绡扮演者王子文,在戏里拥有一个非常有背景而且幸福的家庭。
 而在戏外,她五岁时父母离异,从小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十四岁开始独自一人闯北京,当过北漂也当过韩漂。
原生家庭和过多的经历,使她变得非常独立,在参加综艺节目时自曝,与父母没事从来不联系,因为没有人关心。
 看到秦沛对子女非常关心,表示自己非常羡慕,内心敏感而渴望被爱,直言原生家庭的伤痛会带一辈子。
 好在戏外的她足够勇敢、足够上进,敢闯敢拼,在现实生活中的奋斗态度和剧中的曲筱绡异曲同工,在收获事业的同时她也收获了一名低调的富二代老公,过得很幸福。
2、 父母离异或单亲
 知名歌手、演员马天宇,外表是一个非常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儿,有着治愈系的笑容,总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实际上却有着相当悲惨的原生家庭。
 家里四个孩子,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5岁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也因为负债远走他乡,讨债的人来扫荡家里也抱走了他的弟弟,从此之后就再也没见过。
 他和两个姐姐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了生计,马天宇不到16岁就成为了一名北漂,睡过地下室,做过最底层的工作。
 后来参加东方卫视主办的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获得武汉赛区冠军、全国总决赛第六名、全国网络人气冠军。在朋友的建议下,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而后成名。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马天宇,性格非常独立,内向敏感,生活中不喜欢跟别人接触。
关于恋爱观,他希望对方是一个非常独立,很有个性,保持自我的人,不喜欢对方黏着自己,不喜欢对方跟自己撒娇,自己也不会黏对方以及跟对方撒娇,凸显出他在原生家庭背景下塑造的性格。
 当然因为过多的经历,他也是一个非常有爱,成熟执着,非常努力的男演员。
 同样令人感慨的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成长经历。
 奥巴马的母亲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白人中产家庭。读大学期间与一位来到夏威夷大学留学的黑人高材生侯赛因·奥巴马相恋,那时候在美国,白人与黑人通婚尚不合法。
 所以遭到了奥巴马外祖母的强烈反对,无奈奥巴马的母亲未婚先孕,随后辍学在家,在她18岁的那年诞下了奥巴马。
 不久之后,这位父亲便因为学业抛弃了家庭,长期的分居生活最终导致二人离婚,而奥巴马的母亲也在事后得知,这位父亲不仅结过婚而且有两个孩子。
 奥巴马的母亲带着小奥巴马过上了穷困不安的生活,更是因为母亲的再嫁来到了印度尼西亚。 
庆幸的是,奥巴马的母亲对他非常严格,无论何时都未曾放弃对他的教育。
 后来奥巴马重返美国读书,而母亲也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直至去世。
 奥巴马的母亲对他影响深远,是母亲培养了他坚定的自信心,美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虽然身处离异家庭,但从不缺爱,这培养了奥巴马知错就改,极富同理心,认准方向就勇往直前的性格。
凭借自身的努力,奥巴马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在47岁那一年,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总统并且连任。
寒门出贵子,有时候也容易出性格不那么完整的人。
上周,我写了一篇文章《假如没有上大学,你会错过什么?》。
 里面讲了一个我的读者小高的真实故事。 
她是一个生活在西部的28岁女孩儿,由于父母经商,从小衣食无忧,但也因为父母忙于生意,没怎么顾及过她。如果是因为生意忙也就算了,但她的父母对她真的不上心。
 父母给她的从来都是“有条件”的爱,只有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父母有了炫耀的资本,她才能被“看见”。
 当她没有完成父母期望她“留学”的要求,反而出国后就因生病回国,让他们感到“没面子”“丢脸了”的时候,她的父母几乎抛弃了她。
 她的病持续了近5年,在她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她的父母只管喝酒打牌,每次看病都是她一个人约车去,约车回。
有一次她请父亲为她联系一个病友,她父亲忘记了,之后还满不在乎地对她说“你生病是你的事,不要找我”。
 在她住院的时候,父亲只在一次喝醉酒后过来还“大闹病房”,连旁边的病友父母都诧异地问:这是你女儿吗?
 好在丈夫对他不离不弃,一直陪在她身边,她一结婚,父母就迫不及待将她和爱人一起赶出了家门。
 而那时候,她的病正是最重的时候。因为生病,怀了孩子也没敢要,在身体刚撑得住时就出去找工作。
那是她最低谷的时候,也是一切“否极泰来”的起点。因为大学里英语特别好,过了专业8级,凭借这一专长,她进了一个少儿英语培训公司。
3年后,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户资源,开始自己创业。后来,她的身体恢复了,有了自己的宝宝和爱自己的老公,以及一份收入不错的事业。
 但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痛是不可磨灭的,好在还有学习作为她的动力,让她在最低谷的时期能够触底反弹,看到人生的希望。
有问题的原生家庭,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书中提到,在问题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有很多共性,具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好孩子。好孩子多数在在学业、事业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表面上成功强大,但却有一颗孤独悲伤的灵魂;
 第二类是失落的孩子。他们安静内向,表面上看起来脾气好,不会添麻烦,但实际上内心孤独抑郁; 
第三类是问题孩子。问题孩子用一种过激的方式揭露家中的问题,成为了家庭的矛盾中心,他们常常被责怪,得不到支持,内心十分无助;
 第四类是吉祥物。这类孩子就像家庭小丑一样,为了应对家庭问题,他们故意搞笑,打破僵局,幽默的背后,其实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和无处释放的情绪。(《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很可能就是出自这种家庭)
 出生并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那么,如果我们没有出生在很理想的家庭,我们该如何修正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作用而成,所以并非不能改变。
 《超越原生家庭》一书指出,原生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我们发现自己,做自己,并且保持亲密关系。
 心理治疗师把这个过程叫做“分化”。
 只有成功“分化”的人能够修正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他们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了以下两点:
 1、目标指向性 
目标指向性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知道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有明确的目标,真实的表达自己,不被其他人所影响。
 在外人面前表现“真我”时,反而会拥有深刻、良好、愉悦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人际关系的维系也相对容易得多。
 因为目标指向的人,专注于确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不需要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这样的关系不靠利益或者情感维系。
 2、能够区分思考与感受 
“分化”不成功的人总把主观感受当作客观事实,并且特别爱钻牛角尖,死板又教条。
这样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非常敏感脆弱,并且常常为了某些事情,做出不合理的妥协,又或者过于情绪化。
 成功“分化”的人有自己的立场,同时也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愿意接受各种信息,但不会被情感所控制,也不会指责跟自己观点不同的人。
成功“分化”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
 总结来说,就是两个原则,一是要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二是灵活善变,拥有改变现状的积极性和动力。
 原生家庭不好并不可怕,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趋利避害,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我想起,在《假如没有上大学,你会错过什么?》这篇文章后,小高留下了一段深入肺腑的动人留言:
 我到现在依然最感激的人是自己,因为那是无数个孤独奋斗的日子。
从小读书,我就是全靠自己,作业,学习,升学,高考,每一步几乎都是自己做决定。唯一的好就是练就了我敢想敢干,独立自强的品质。
而现在,我也是持续每天学习,突然发现我把好多人都抛下了。
成功的路上根本不挤,因为很多人根本不能持续做下去。
不要去证明,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默默的。一腔孤勇,成长完成,不证自明。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