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种草”“真实体验”等概念兴起,一大批“第三方测评”网络账号走俏,吸引不少消费者购物时将其作为决策参考。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
“第三方测评”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评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参考,以实现择优汰劣的目标。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然而,这些测评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涉嫌“以商养测”“以测养商”。
从现实来看,客观、公正、科学的测评结果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起到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意愿的效果。反之,不客观、不公正、不科学的测评结果将误导消费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别是那些“以商养测”“测商勾结”的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经营者的商业信誉,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给“第三方测评”把好质量关,首先,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标准和职业规范,开展常态化监管,加大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进行虚假宣传或商业诋毁的测评主体的监管与治理力度,及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其次,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要严格从事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的准入条件,设置准入门槛,制定合理的审批机制,对从事商业行为的测评账号统一备案管理,强化测评人员资格审核,推进实名制与商品信息认证,使测评者和商品信息有源追溯。第三,平台要完善监管机制,加大对虚假内容的整治力度,夯实消费市场“第三方测评”主体责任,做到“谁测评、谁负责”,维护网络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作者:潘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