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3月15日晚8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34届“3·15”晚会在央视财经频道现场直播,包括消防、食品、汽车、金融、数据安全等多领域乱象被曝光。
晚会播出后,相关监管部门纷纷发声,一些被点名的企业也先后致歉、作出回应。比如,针对晚会播出的个别企业使用槽头肉制作预制菜的情况,当地的监督检查执法行动正在展开。针对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国务院食安办将会同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这是新闻舆论监督力量的再一次彰显。
一年一度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聚焦社会经济生活,曝光生产销售环节乱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得到广泛认可。它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彰显了媒体情怀和媒体力量。
新闻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媒体通过新闻舆论监督,揭露丑恶现象,曝光不法行为,分析前因后果,梳理事件脉络,为有关部门和机构处理相关问题提供思路,帮助推动解决,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督促解决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但是,至今还有些领导、部门、机构,仍然从心理上抵制新闻舆论监督,从言行上排斥新闻舆论监督,视它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这大概是因为怕新闻舆论监督影响他的“乌纱帽”、动了他的奶酪。在这样的思维主导下,出了问题他们不去积极解决,而是一味地“捂盖子”,不想被媒体报道,怕报道出去后会“丢帽子”“挨板子”。这是不作为、不敢担当的一个典型表现。
新闻舆论监督贵在建设性。这就要求社会各界提高媒介素养,习惯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适应在新闻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对新闻舆论监督提及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吸取前车之鉴,倒逼补齐短板,进而把讲道义、讲诚信、讲合规、讲法治当成一种行动自觉。
新闻舆论监督重在理性。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它考量着从业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有站得正、行得端,具备熟悉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心里装着人民群众、业务素质过硬等条件,才有可能做好新闻舆论报道,让新闻舆论监督充满张力、保持锐度,进而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维护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