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地饭菜吃不惯、老乡方言听不懂,在稻田里帮忙,又摔得一身泥……梦想成为编剧的大学生郭贵,为啥在最好的年华到西部“自找苦吃”?
近日,“致敬西部计划20年”微纪录片《郭贵在贵州》引发热议,郭贵和贵州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
与此同时,微博话题#年轻人为啥去西部?#冲上热搜,累计阅读量1200多万,24小时实时热度第一,近40家媒体转发相关话题。
网友留言,“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中国青年有力量,向你们致敬”“我也要参加西部计划,在基层中奉献自己”……
今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
20年来,先后有50万年轻人来到西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脚踏实地,拔节生长,交出了一份不一样的青春答卷!
他们为什么都选择西部?
02
这个选择,是响应祖国和人民的召唤。
相对于东、中部地区来说,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缺乏。
西部需要青年,基层需要青年。
“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扎根西部,服务基层……”这是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誓词,也是一批批大学生投身西部的初心。
在贵州南部的望谟县天马山下,有一片“支教林”。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支教志愿者,每一届服务期满时都会种下一棵树。20年间,20棵树,每一棵树都诉说着奋斗的青春岁月。
“一批批志愿者更换,一批批山里娃成长,这就是西部计划志愿精神给山区基层扎下的根,传承的果”。望谟县团委书记王浩总会想起15年前支教老师给自己耐心答疑的场景。
仅贵州,至今已有9.2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全省开展志愿服务,2.5万名服务期满志愿者扎根贵州基层,从“贵漂”变成了贵州人。
在西藏,共有20批、1175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进藏服务。今年,共招募1230人,其中研究生支教团130人。
在内蒙古,累计招募了志愿者13230人,其中全国项目志愿者9846人,文化专项志愿者126人、地方项目志愿者3258人,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1979人,6000余名服务期满志愿者扎根内蒙古。
……
跨越大山、江河、沙漠、荒原,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代代接力,奔赴西部,建设西部,把责任和使命扛在了肩上。
03
这个选择,是强国有我的时代担当。
青年是什么样子,中国就是什么样子。
在雪域高原、在黄土高坡、在塞北边陲……一群奋斗的身影,把理想化成力量,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用脚步丈量土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青春的样子镌刻出中国的模样。
邱成毅到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后,负责的第一个建设项目是一条产业便民路。这条路,从原高速公路临时便道接通至四方村大苞山顶茶山,利于周边230余亩茶叶田的发展,还能保障当地几十户群众的饮水安全。
从项目规划到建成,邱成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地发生了切实的改变,“看到乡亲们灿烂的笑容,我找到了服务基层的意义。”
“他们带着情怀来到这里,在基层扎扎实实做事,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共青团筠连县委书记万晓表示,这股干事创业的青春朝气,也深深地影响和带动了当地青年。
每逢春季植树造林季,是王雄最繁忙的时候,每天都需要往返于各苏木镇之间,对全旗植树造林工作进行耐心指导。工作虽然辛苦,但王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他说:“林业工作就是面向基层,只要戈壁变绿洲就好,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2003年大学毕业后,王雄来到内蒙古额济纳,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如今已扎根在西部大漠,用专业所学为祖国护绿增绿。
……
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点亮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谋思路,找对策……他们,一边见证历史,一边创造历史。
04
这个选择,是“自找苦吃”的历练成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练个人的意志、激发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敢”的勇气、“担”的品格、“当”的本领。
“这里特别干,特别冷,气温经常低至零下20℃。海拔超过4000米,高原反应让人彻夜难眠。”
青藏高原的气候,让在河北唐山出生长大的王彪有些“扛不住”高原反应,但看着满眼求知欲的孩子,他便觉得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西藏缺氧,但不缺信仰”。对于习惯了南方生活的青年马永勇来说,西部计划不仅是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更是一场信念意志的磨练。
磨意志、经风雨、见世面,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练兵场”,这里更提供了诸多锻炼成长的机会。
“参与基层实践,就像在阅读一本‘无字之书’,在村里才能学得深、悟得透”。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茅坡村两年驻村服务期间,黄鹏举跟着村支书学,慢慢积累,到最后他也能单独上阵,村民有问题都主动找他,成功调解村民纠纷30余次。“村民诉求多元,纠纷牵扯面广,刚开始就像团乱麻,无处下手。”黄鹏举很感激这段成长经历。
走出舒适圈,走出早已习惯的城市生活,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到“村里”学、到“巷口”看、到“院内”聊、到“田间”干……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解决每一个问题中,他们增长才干、提高本领。
05
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
2003年,9000余名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揭开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宏伟序幕。
20年来,一批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用青春和热血,参与改变西部,也不断被西部改变。
他们,以实际行动回答了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迎难而上的勇气、主动作为的志气、开拓创新的锐气。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读懂了“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深情告白。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口号永不过时。
祖国西部,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是求贤若渴的大舞台,是共同富裕的新答卷。
年轻正是追梦时!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来往,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