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凌晨4点,郑州市公布了本次暴雨迄今为止最惨烈的信息:困在地铁五号线的500多名乘客,12人经抢救死亡,5人受伤。
这只是地铁5号线的数据。
在整个郑州,在焦作、济源等,在城市之外的广大农村,所有雨洪肆虐的地方,还造成哪些损失,甚至人员伤亡,目前还不得而知。其他城市的受难,并不比郑州更轻。比如巩义市气象信息超10小时未更新,气象局长被大水冲走后获救。
当地水利部门对暴雨的评级也不断变化,最新评估是部分地区最大降雨量已超5000年一遇。
目前暴雨还在继续。
据中国天气网信息,预计此次强降水将持续到21日夜里,在接下来的时间,仍然是河南同胞与暴雨苦战的关键期。
不知道全国多少朋友为之心焦,这场雨洪给人的感觉太过突然,从传出的视频和图片看,不少当地市民困在途中,也是毫无思想准备。
已有媒体关注到这个问题,即预警力度是否足够,何时开始预警?
以郑州为例,气象台7月20日16时发布红色预警:市区及巩义、登封、荥阳未来3小时内降水持续,累积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请注意防范。
在预警信息之前,有四个字“继续发布”,意味着这是一串连续的预警。
其实,当日上午6时就已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未来3小时内,郑州市区及所辖六县(市)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请注意防范。
再往前推,这个时间可以推到7月19日。
一开始,当地预警是“黄色预警”“橙色预警”,说明当时信息显示,雨情还不严重。但随着时间推移,对雨量的预估也在小幅攀升。
但是,到了19日晚间21时59分,形势突变,预警陡然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
暴雨红色预警意味着什么?其是预警信号中第四级别,也是最严重级别。
各地防御指南都指出三条:
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
停止集会、停课、停业(特殊行业外);
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御和抢险工作。
停业意味着什么?非特殊情况,停止上班。
但可惜的是,查询发现:
这种预警的防御指引并不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只能给出建议,不能强制执行。
不清楚“不强制”的原因,是因气象部门话语权较低,还是大部分红色预警下对生命财产的伤害几率不高。总之,最意想不到的一幕,就这样在郑州等城市发生了。
很多人是困在下班的途中,那地铁五号线上求救的人群,那些朋友圈和媒体上发布出的图片,无不令人捏一把汗。
其实,红色预警里有很多预防条目说的很详细:
1. 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 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 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 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 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未知这些信息,是否有过充分预警和扩散?
这样的灾难或许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但人们的侥幸心理,往往成为灾难的神助攻。
当时只道是笑谈,如今却是面临家庭破碎、满城洪流、四面救援的眼泪和危急。
何至于此?
多长点心吧!真的不能麻痹大意了。
平日里多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多一点实事求是,预警到来时多一些严阵以待,当他国受难时不是壁上笑观而是作为镜鉴返照自身,难道这样基本的常识,不能守牢吗?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意外,但我们完全有可能,把伤害降到最低,至少在暴雨倾盆之时,有更多人能停驻在安全的高地,而不是成群困顿在车顶和地铁,与茫茫洪水以血肉相搏。
比如前几天,北京也是暴雨。大雨来临前,政府部门多次发出警示,山区公园等纷纷关闭,人们错时上班甚至居家办公……虽然雨水没想象那么大,但还是让人感慨,这种大胆决策做到了防患未然。毕竟,北京就曾遭遇特大暴雨的伤害,曾付出78人遇难的惨重代价。
人们的警觉,不应该总是被悲剧提醒。
我完全相信,发生在河南的天灾,降临其他城市,这样的情景大概率还会重演。
所以,郑州的不幸不只是郑州的,也是全国许多城市的警钟。
此刻,抢险救援的感动正在刷屏。
希望我们不要忘记,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当地需要哪些物资,还有哪些呼救。我们来不及感动,更需要的还是严阵以待,传递灾情的信息。那些无声无息的地方,可能就困有手机断电、体力不支的市民,尤当重点排查。
为河南祈祷!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没有一个,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