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为何刷爆朋友圈?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51949次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最近,山东省委明确要求省级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省委要求不积极、不到位,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坚决予以曝光。”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会议信息,却在微信朋友圈里激起了广泛共鸣。仔细咀嚼可以发现,这“共鸣”里面夹杂了对某些人和事的太多不满意。
从传播学角度讲,舆论就像一口高压锅,里面积聚的民众怨怼之气如果被焖得太久而得不到释放,那么这口锅就有突然炸裂的风险。这个时候,媒体的报道和发声,往往可以为社会稳定起到减压放气的管道功效,继而纾解怨气,并将其引导至正方向,因此,舆论监督也是正能量。
此前,我在一篇《尼采、老子和朗达·拜恩》的专栏文章里提到过,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体内包含了三种能量:正能量、静能量、负能量。这三种能量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哈佛大学著名的积极心理学教授塔尔认为,人的专注能创造事实,你专注好事,就会有更多好事发生。而新闻媒体的使命中,则既有传播好人好事的功能,也有批评坏人坏事的监督作用。正常开展的舆论监督,就是把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的一个过程。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重大公共事件的推进,需要卓有成效的舆论监督。长期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和提倡媒体传播正能量,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各级、各类媒体的管理口径几乎都是遵照这样的要求执行,即帮忙不添乱、理性建设性,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可以说,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进步,与媒体的舆论监督有直接关联。比如当年《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前身)记者简光洲曾率先披露三聚氰胺事件,从而为国产牛奶的亡羊补牢提供了一次重大转型契机。
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式微,采编成本不断压缩、优秀采编人员纷纷跳槽,导致由机构媒体原创的高水准舆论监督作品越来越少,主流媒体时常沦为了替新媒体擦屁股的尴尬角色;同时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分野效应愈加明显,不仅各说各话,甚至还经常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相信正是对这些时代背景的研判,才促使山东省委提出了“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要求。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转型社会的各种问题必然会有所增加,因此媒体必须接地气,坚持现实主义,而舆论监督就是正视现实,让现实不再骨感。与主流媒体相比,很多时候往往是民间舆论场最敏感,它们总是能第一时间感受到来自社会底层的能量和气息。而这些能量和气息的流向,恰恰是酝酿重大公共事件的蝴蝶效应。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山东省委的这段论述,值得各地各部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