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同日,《人民日报》刊登这篇通讯,并发表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党组织派他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他来的时候兰考县正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走的时候为兰考阻挡了漫天黄沙、留下蔚然成林的生活环境。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他带走了困扰人民的苦难生活,树立了引领后人的时代丰碑。
焦裕禄资料照片。
“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抓领导干部的思想革命化,特别是领导核心的思想革命化。他清楚地认识到,“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有天深夜,焦裕禄披上棉衣找一位在兰考十几年的县委副书记谈心,两个人一直谈到后半夜。他们得到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
在一连串的教育和思想宣传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订出来了。在将蓝图上报的报告中,焦裕禄说:“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这不仅是焦裕禄对上级党组织的宣誓,更是他带领的所有兰考领导干部的庄严宣誓。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明白理想和规划不等于现实,他坚信毛主席的教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有一次,焦裕禄从堌阳公社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半路肝痛发作,同志们恳求他回去休息,但焦裕禄仍站在洪水激流中,画一张又一张的流向图,向别人说要怎样开河怎么排水。
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都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无形中增强了大家的信心和力量。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
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在一年兰考的风雪中,他走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
在许楼,他访问了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
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
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6年,河南省政府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同年,人民日报刊登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之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1990年7月15日,当时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等不胫而走的铿锵词句,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习近平同志为我们描绘出了焦裕禄这个“好官“的鲜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