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肉牛一年可以转化3—4亩地的农作物秸秆,能把秸秆变成300斤左右的牛肉和5吨的有机肥,还能为农民增加400—500元的秸秆收入……”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祁兴磊总是用清晰的数据来展现直观的结果。他是河南省泌阳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还是一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今年是祁兴磊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二年,他说“想提的建议很多”,因为“调查走访多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就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63岁的祁兴磊正是这样一位“牛博士”——他带领团队繁育出了我国的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主持制定了“夏南牛”国家标准,让夏南牛成为中国主推肉牛品种、河南省的特色产业。
开拓性事业总是道阻且长,但中国科研人员始终“上下而求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祁兴磊科研团队受命开展“南阳牛导入夏洛来牛培育肉用新品种”科研项目,他当时只是泌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一名普通的专业技术干部。两年内,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啃下了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项目所需专业知识,用日夜不停歇的奔跑弥补起跑线靠后的短板。
当时,实验牛都散养在农户家里。祁兴磊团队每年要实地测量7000头核心牛,每头牛每年测量两次,每次测量5项体尺,全年要完成7万个数据的采集。为了保持实验数据的完整性,牛在哪里,祁兴磊就带着团队跟到哪里。祁兴磊告诉记者,曾经有一头五月龄的小公牛非常适合做种公牛,隔年采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它已被远卖他乡。他就和同事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两县四乡,最终在南阳市社旗县把这头小牛买了回来。
2007年,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正式诞生,这一路走了21年。祁兴磊和同事们的足迹踏遍了全县22个乡镇的2000多个村庄,骑坏了13辆自行车,磨坏了100多双“黄球鞋”。
祁兴磊属牛,小时候放牛,工作后研究牛,还带点“牛脾气”,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就注定“与牛为伍”了。去年,他关注我国自主培育肉牛品种的推广利用,建议加强建设核心育种场、提高肉牛品种的创新和选育、加大种群规模等。
今年,他带来了《关于科学合理解决畜禽规模化养殖用地》的建议。他认为,实现畜禽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标志,是我国畜牧业当今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此外,作为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全国人大代表,他也十分关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希望推动建立协作机制,凝聚社会多方合力,疏通障碍,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稳定畜牧业、渔业生产能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目前,祁兴磊正带领团队重点加强夏南牛的品种创新和推广,加快无角夏南牛新品种的培育进展。
“夏南牛”改变了国人的餐桌,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在泌阳县,夏南牛产业已呈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产值逾170亿元,带动超10万人就业。创新的科研成果、复杂的技术数据,都将转化成百姓握在手中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记者刘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