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原河南省副省长王明义的艰辛求学路 广为流传「我的艰难求学路」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484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转眼间,我大学毕业离开母校已五十一个春秋。今年,欣逢母校110周年华诞,师生相邀,共襄盛典,激起我对五年大学生活的深情回忆:学路艰辛,来之不易;穷且益坚,发奋苦读;母校培育,受用终生!老师恩重如山,同学情深似海。往事历历,情愫萦萦!令我永难忘怀!
报志愿时的选择,艰难途中的曙光
报考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采矿专业地下采煤专门组,是我对人生道路做出的无悔选择。

1963年夏高考结束时,虽自我感觉考试结果还可以,但种种不利条件把我考大学的路堵窄了。比如,我的体检结果:身高1.42米,体重37公斤,营养不良,严重贫血。因身高体重不够和体检的有关问题我被限报军事、公安政法、武装警察、工程建筑、航海航天、交通桥梁、师范体育等多类院校和相关专业。

说心里话,我的人生理想是当医生、教师、工程师或从事科研工作。我反复研读招生简章,思前想后,斟酌再三,最终把志愿目标落到了焦作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地下采煤专门组上。
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焦作矿业学院的各个专业没有身高体重等限制,我能报。二是我极度贫寒的家境,决定着我必须把考上大学、找份工作、改变家庭命运放在第一位。不少人认为地下采煤专业又苦又累,又脏又险,报的人会少,录取相对把握大。三是我在漫长的艰难岁月中练就了不怕苦、不怕难、不畏艰险的倔劲,身材瘦小,钻巷道、爬采煤工作面干活反倒更灵巧,这样有可能劣势变优势。四是下井采煤工资高。邻村一位煤矿工人常讲,在煤矿工作福利待遇高,除工资外,下井和夜班另有补贴。这对我这个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很有吸引力。
为更有把握,找班主任朱慎吾老师求教,朱老师看问题入木三分,坦诚敢讲真话。他听了我的想法半天没吭声,边翻资料,边自言自语:“有利于录取,有利于录取,应该这样!”最后给我说:“按你的家庭和个人情况,我支持报这个专业,就这样定吧!”自己选择,老师支持,毅然决定:上矿院!学采煤!下井去!挖煤去!
报志愿为什么会这样费尽周折?不禁勾起心酸往事。我中学求学之路一波三折,几次濒临失学,一幕幕历历在目。
第一次失学的考验发生在1960年春天,父亲突然去世,家庭失去主劳力、顶梁柱。
我读初中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河南是重灾区,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我家更是雪上加霜。家里住的茅草房不到30平方米,又跑风漏雨,一家四口人挤在一张床上,一个灶台,一条旧麻绳上搭几件破烂衣服,其它一无所有,常常一天一顿饭。父亲是老实农民,为多挣工分,专拣重活干。1959年的一天晚上,他在稻田里趟着泥水干活,脚被刺破,自己撕下一块衣襟缠住伤口,之后发炎化脓,没钱治疗,伤口长期不愈合,又加上食不果腹,51岁就拄上了拐棍。1960年5月的一天夜里,得知父亲突然去世的噩耗,那时我不满15岁,连夜从8里外的玄武二中赶回家。看到父亲衣衫褴褛躺在地上,下葬不但没有棺材,连张完整的草蓆也找不着,无奈把床上铺的高粱杆织的簿揭下来,裹住父亲的遗体,解下搭衣服的那根旧麻绳捆住,上遮不住头,下盖不住脚,此情此景,我这个做儿子的肝肠寸断。第二天一大早,乡邻帮忙冒雨把父亲抬到坟地,母亲走不成路,我和弟弟趟着泥水,哭着跟到坟地,趁着下雨,才把父亲的遗体用稀泥掩埋,不然的话,连浅浅的坟茔也挖不动。兄弟俩跪在泥里痛哭一场,算是为父亲办了丧事。
为帮母亲撑起这个即将坍塌的家,我提出不再上学,守家干活挣工分,母亲断然拒绝。母亲虽不识字,但她坚信,只有让儿子读好书走出去,才能改变命运。在母亲的坚持下,我继续上学。每周回家拿不到吃的,是最痛苦和焦灼的事。春天青黄不接时,杨柳榆槐等树叶长出来,捋下来或刮些树皮拿到学校,放在伙房笼屉上蒸熟,蘸着盐水充饥。1960年10月的一个周末,我回家拿吃的,家里一点办法也没有,母亲发现墙根有几棵已干枯但籽没落的扫帚苗棵子,就连根拔起,洗净剪断碾碎,加盐蒸成团子,作为我一周的口粮。因味太苦没法吃,只好放到学校食堂的炉灶里烧焦掰碎,用盐水冲着吞咽。周二中午,我突然晕倒在学校门口,校长罗敬亚和几个老师跑来,把我抬到医务室抢救,校医韩子瑜一边给我打针,一边流泪。罗校长到宿舍找到我的馍袋子,亲口尝尝团子,说:“不能吃呀,再吃要食物中毒!”他当即给伙食会计写个条子,从教师食堂给我解决7张馍票,欠的账他负责。就这样又度过了一周。之后,为了给我弄吃的,母亲带着弟弟到周边村子讨饭,讨来稀汤、面条之类自己喝,窝头、红薯块都留着,让弟弟隔三差五给我送到学校。每当看到赤脚光脊送饭的弟弟,痛苦难以言表,情不自禁两眼流泪,我暗暗告诫自己:“不管多大难,也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把高中读完。”
事不遂人愿,偏在这时,又遇新的难关。第二次失学的考验来了!
1962年7月,县里调整中学布局,我就读的玄武二中高中部撤销,并入鹿邑县城一高,学校离我家远达60多里。县一高要求学生一两周回家带一次口粮。我原每周回家两三次寻求吃的、趁周六周日回生产队干活挣工分都不可能了。一家人深更半夜合计数次,无可奈何,只有忍痛失学。
一天下午,我正光着脊梁,穿个裤头,赤着脚推水车,一位姓刘的驻队干部检查抗旱,打量我一番,询问我为啥不上学?男女社员七嘴八舌介绍了我家的困境,他得知我因拿不出一两周的口粮无法进城上学时,非常同情,当即掏出烟盒,在烟盒纸背面给大队支书、队长、会计写个条子,交给我:“你去仓库找会计,借10斤红芋干,先去上学,坚持两星期再说。”母亲把红芋干磨成面,一半蒸成窝头,一半炒成炒面。这样,在失学一个月后,我又得以重返校园。高三第一学期,靠亲邻和社员大伙你一把我一把帮、一周一周凑合、一天一天数着过,熬到期末,期末考试除体育外,各科成绩还好。(那时候没有鞋穿,经常光脚,据说王明义曾经捡到两只鞋,但不是一双而且还是一顺子,穿了很久)求学路总是坎坷不平,重要节点再降灾难,姐姐突然去世。第三次失学的考验出现了!
1963年5月,毕业考试前几天,一个周六中午雨后,我沿涡河大堤踏着泥泞回家准备口粮。太阳快落时进村,邻居大娘拄个棍在村头,见我就说:“恁家出事了,恁姐昨天死了。”原来姐姐因疾病饥饿交加,又为我家的艰难境况揪心,煎熬之下寻了短见(为了给弟弟省下口粮上吊自尽了)。第二天一早,我两手空空去吊唁,到坟前磕了三个头,痛哭一场,算是为姐送行了,姐姐也是一张草席卷着下葬。三年失去两位亲人!一贯坚强的母亲也痛苦得难以支撑,我不忍心再离开家!
到了考试前一天上午,学校教导处陈老师骑自行车来到我家,好半天才说:“明天毕业考试,若不参加,就没资格参加高考,上大学就没有可能了,陈主任和尚校长让我动员你,今天就坐我的自行车返校考试。”母亲说:“孩子,要听校长老师的,家里你不用管,跟陈老师走!”我无言以对,收拾灶台上的残食,用一块破布包上,说:“陈老师您把这些帮我带走,我安置安置,就赶回学校。”我把家里水缸担满,忍痛安慰母亲一番。一周吃的东西咋办?天无绝人之路,小麦虽还不成熟,但麦籽基本饱满,在青黄不接时,为接济口粮,当天生产队割些麦穗,分给社员吃青麦仁。我家也分几斤。邻里有的送来麦穗,有的送一碗青麦仁,我把这些整好压烂,加盐炒熟,一半留下,一半带走作为口粮。我忍着痛苦,步行60多里路,凌晨赶到学校,一身泥土上床。第二天上午开始考试,俄语考了100分,年级并列第一,其它学科的成绩也不错,就这样过了毕业考试关。
真是祸不单行!家中突遭火灾。第四次失学的考验,突如其来。
高考前学校放两天假,让学生回家准备吃的用的。我天不亮就步行回家,本打算当晚返校。回到村头时,还是那位大娘,老远就抹着眼泪喊我说:“恁家又出事啦,失火了!”这对我如晴天霹雳,急忙进家看,一片狼藉,房顶烧没了,烧毁的檩条、椽子和草、灰遍地,母亲躺在露着天的床上,头发烧去大半,弟弟光背赤脚和村里几个人收拾残局,惨状目不忍睹。毕业考试前失去亲人,升学考试前家遭火灾,痛苦之下,我下决心:不再参加高考,好好守着这个家。
中间隔一天,那位陈老师骑自行车又来到我家,进门见境况后流着泪说:“尚校长、陈主任见你两天没返校,让我赶来看看,无论如何也要动员你返校参加高考。”我说:“家里屡遭灾难,我无法再上学了!”卧病在床两天的母亲立即坐起,厉声说:“孩子,别胡说,过去多少难关都过完了,这一次再难也得过,你不去考试,娘给你下跪!”在场的乡亲们也纷纷劝我返校考试,并各自回家拿些吃的送来。众情难却,母命难违,我只好随陈老师回学校参加高考。
高考结束,我分别找到尚仙舫校长、陈传道主任、朱慎吾老师和两次家访的陈老师,深表感恩后,急忙回家。这时我如释重负,录不录取不再多虑,录了就上学,不录就守家尽孝、干活挣工分。
莘莘学子盼望大学录取通知书,多是翘首以待,但我当时不是。高考结束第二天上午到家,下午下地干活,自此每天三晌不缺工。8月盛夏一天上午,我正背着药筒在棉花地打药,转眼看到从村东走来一位穿白衬衣、蓝裤子、儒雅和蔼的中年男子,他问村里人:“您村有个王明义吗?我是来给他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听了这话,村里一下欢腾起来,“新王楼出状元啦!”母亲和弟弟更高兴。送通知书的老师叫胡秉良,为表示对他的感谢,母亲从邻居家借来白面和几个鸡蛋,为老师做了一顿手擀汤面条。胡老师送来大学录取通知书,把我引向了求学深造之路。
送走老师,我和弟弟坐在母亲身边,捧着录取通知书,悲喜交加,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因29.5元的学费又添新愁。为凑学费,我和弟弟把烧坏的檩条和椽子用架子车拉到邱集舅家,托他到集市上卖了,两天后舅舅把卖的近5元钱和他自己凑的1元多钱送来了。还差得很远!邻里乡亲、小学老师等也纷纷相助,又拼凑了2元多钱。学费仍差得多,怎么办?娘仨思来想去,解难还得靠政府。我一大早去柏木岗找到公社陈保先书记,他听了我的苦诉,放下饭碗写个条子,让我到供销社的驻村代销店找营业员关振军借10元钱。我找到老关,他把柜台内连整带零的钱数给我10元。陈保先还帮助写证明,让我到玄武大公社申请救济,领到了10元救济款。世间自有真情在,政府关怀,多方相助,七拼八凑,终于一分一角一元凑够了这笔“巨款”,一块石头落了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那些日子,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在为考上大学高兴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感恩”:母亲和弟弟含辛茹苦、血泪付出,支撑我求学;两所中学的校长、老师孜孜不倦,育我成长;家乡父老亲人每每接济,助我前行。从玄武二中、鹿邑一高的书记、校长、主任、老师、校医,到驻队干部、公社书记、社长和民政干部,在我求学途中的关键时刻屡屡帮我排忧解难,助我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对一个贫困农家子弟如此关心备至,这既是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深情厚意,更重要的,他们是在代表党和政府把爱心及时送给最困难的群众,我是直接受益者。历历在目的一幕幕,令我这个贫寒农家孩子心底深深埋下对亲人、对社会、对党和国家感激感恩之情,此恩此情重如山深似海,定要终生相报。
1963年8月26日,上大学出发前,母亲紧紧攥着我的手,反复叮咛:“别忘政府!别忘亲人!好好念书!把书念好!”短短几句话,凝聚了母亲的厚望。我揣着大学通知书,怀着美好梦想,带着一身破旧衣服、一条粗布棉被、一小捆旧书,进入母校校园,圆了大学梦,人生路上迎来了曙光。 入学后,我每月享受11元的最高助学金,其中9.5元伙食费,1.5元零用钱,一日三餐能吃饱,不再为生计而困惑,失学的风险没有了,面临的是学习考验。那几天,母亲“好好念书,把书念好!”的叮嘱一直缭绕耳边,我仔细琢磨“如何把书念好?”下定决心,从眼前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每个课时不放松,每份作业不马虎,每个问题必清楚,每门功课必认真,持之以恒不懈怠。
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1963年8月,新生入学后,有的新生因对采煤专业的苦和累、脏和险,心有疑虑,一度专业思想不够稳定,议论说采煤专业是“倒霉专业”、“煤黑子”、因无女生又戏称为“和尚专业”。针对这些,院系党、团组织把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在全专业新生大会、班级会、小组会和学生宿舍等不同场合和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针对性强的专业思想教育,还邀请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动模范现身说法,讲从事采煤事业的切身体会,讲煤炭事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领导和老师分别与同学个别谈心,推心置腹,入理动情,引导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报效祖国而上大学、为当好“采矿人”而勤奋学习、学好本领为人民服务的专业思想,使“学好采煤专业、奉献采煤事业、当好优秀‘采矿人’”成为同学们的共同志愿。
在校时,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国家面临诸多困难,各方面都要过紧日子,但个别学生入校进城后,换了环境,脱离当时经济发展和家庭生活实际,比吃穿、讲阔气,一度出现“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不良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全院开展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活动,采煤系带头举办“物、图、文”并茂的“爱护公物、节约为荣”系列展览。我参加了筹划和资料展品的收集整理,把扔掉的馍头饭菜、没用完的作业本和风吹坏的玻璃及窗框捡回来,放在展览室;把不关水龙头、不拉灭电灯、不关门窗等造成浪费损失的现场图片,集中挂在展览室。抄写“勤俭节约、为国分忧”等文章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挂在展览室,让学生观看讨论,收到良好教育效果。院党委、团委安排学生会借助展览、总结经验,在全体师生中倡导树立“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片纸和爱惜一片瓦、一块砖、一块玻璃”的良好风尚,使“艰苦奋斗、爱护公物、勤俭为荣、浪费羞耻”的理念深入人心。学雷锋活动。1963年起,学院党委、团委在全院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两件事我记忆犹新:第一件,教育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活自己干,自己事自己办。我们采12班同学兑钱买工具,组建理发小组和钉鞋小组。王景伦老师得知后,让我带他到我们宿舍找理发小组长刘根同学理发,这一下轰动全院。院系领导要求从采煤系做起,在全院推开。没钱买工具怎么办?王景伦老师向分管后勤的李伯阳副院长汇报,经批准由校办工厂为每班制一套修鞋工具;学院出钱给每班买一套理发工具。很快在全院形成了“头发长了自己理,衣服脏了自己洗,鞋子坏了自己修”的好风尚。第二件,倡导助人为乐办好事。每年两个假期结束返校后,学院有关方面都收到来自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表扬信,院领导要求学生会搞好宣传,学生会主席李金明把任务交给宣传部。我与刘文贵等同学加班加点收集整理,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表扬同学利用假期办好事的典型事迹,推动全院学习雷锋“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办到哪里”的助人为乐精神,形成“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回农村当个好社员,到煤矿当个好工人,在火车上当个好服务员”的良好氛围。
“忆苦思甜不忘本,热爱社会主义不变色”教育。1964年二三月份,院里组织300多名学生和教职工,到博爱县等基层生产队参加农村“社教”活动,王景伦老师负责组织、指导,我作为院学生会干部,参与了这项活动的宣传总结和办教育展览馆有关事宜。展览馆办在学院民兵俱乐部,分综合、村史、家史、典型事例四个部分。学院分别组织学生和教职工参观学习;我和不少同学还记了专题笔记。学院以这次活动为切入点,持续深入开展“忆苦思甜不忘本,热爱社会主义不变色”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印象最深的有三项。
参加义务劳动和社会调查。从63级第一学期开始,每周用周日一天时间,组织学生到郊区农村生产队、车站、公园等场所参加义务劳动,得到社会广泛好评。1964年夏,我们班由贾健英、胡秉良老师带队,到焦作郊区墙南等生产大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生产队搞夏收夏种。1964年,我们班全体同学到焦作上白作生产大队,用两周时间与农民搞“三同”,并利用出工前、收工后和晚上加班完成人口普查登记任务。1965年寒假,院团委组织200多名留校学生到东王褚、西王褚等生产大队,给贫下中农和军烈属打扫卫生、挖粪池、修水道。我还组织五位同学到市运输公司拉五天平板车,参加老工人诉苦会,公司党组织给学校写了表扬信,称赞矿院学生“不怕苦、爱劳动,是好样的大学生”。1965年寒假,学院还组织回乡的学生宣传农村社教文件、参加农村移风易俗、访贫问苦等社会活动。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和多项社会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社会基层的了解,加深了与工人、农民的感情,培养了助人为乐精神,提高了做社会工作的能力。
参加“四清”运动,历练提高。1966年2月至5月,院党委组织部分教师和学生作为工作队员参加“四清”运动,我们班分配到冯营矿“四清”工作团。我和马庆法、陈宝庆等同学分到居委会工作队。我们几位同学的主要任务是:做动员发动群众工作,跟着正副队长找人谈话并作记录,整理与“四不清”对象谈话记录、整理案件材料等等,虽仅四个月,却受到了深刻教育,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加专业劳动,奠定当好“采矿人”的基础。我们采12班专业劳动是1965年9月至1966年1月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进行。庞俊勇、何嘉陵老师带队,住在离矿井五六里路的耿村农民家,全班30名学生,挤着睡在用秸秆搭的一个大地铺上,在采煤队、掘进队、开拓队轮流干,一个学生跟着一个师傅干一个工作段。我主要在二采队,跟一位姓徐的师傅,他是八级(顶级)采煤工,师傅的任务是打眼、放炮,支柱子、架棚;我的任务有三项:一是沿着工作面把16根柱子、8根梁、十多块条耙、几十根背木爬着从六七十米的上风巷拉到我们的采煤点;二是把当班采下的煤用锨攉到溜槽里运走;三是当好师傅搁棚支护的助手。劳动量大得难以承受,每天工作服全被汗浸透,出井后全身像散了架,30人的集体宿舍鸦雀无声,大家都累坏了。后来,何老师和张银奎同学把“石油工人之歌”改编为采煤工人之歌《我当个煤矿工人多荣耀》,带着大家唱,鼓舞士气。体力磨练过关后,陆续安排一些现场报告会,请采煤队书记讲“采矿人”精神;请队长讲井下作业组织管理;请技术员讲采煤工作面技术要领;请老工人讲当矿工切身体会。最后半个月边劳动边与工人座谈交流,搞好总结。四个月的专业劳动,同学们掌握了井下采煤、掘进、开拓等作业技能,与工人师傅加深了感情,树立了采矿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当好“采矿人”的基础。
知艰辛懂恩情能努力报人民。苦难与磨砺和成长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壮大!
作者简介:王明义,男,汉族,本科学历,河南鹿邑人,1945年7月生,工程师职称,副总警监警衔,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7月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在曹窑煤矿井下劳动锻炼和张村煤矿工作;扶沟县等三个县工作;1986年9月起历任周口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地委书记、地委书记兼行署专员;河南省公安厅厅长、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武警河南总队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河南省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农委委员。2013年退休。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