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陈良宇的1992年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2599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1992年,陈良宇结束了在黄浦区的过客生涯,信心满满的搭乘赴英航班前往伯明翰大学进修。彼时,他是上海政界的一颗明星。
2014年12月31日夜晚,伴随海关大楼的新年钟声,36条年轻的生命哀伤而止。踩踏事故的罹难者中有许多是外地游客和学生,他们或许不知道,当晚拥挤混乱的外滩,正是上海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起点。在上海建城的起点,年轻的生命却迈向终点,实在讽刺。随着官方表态逐渐明朗,黄浦区领导班子料将成为这次惨剧的担责主体。
外滩和其所在的黄浦区被认为是上海的符号。在浦东开发前,黄浦是上海形象的象征。2013年,黄浦区GDP总量1475亿元,人均GDP在上海所有区县中排名第二,是上海最繁荣和富有的行政区。黄浦区历任领导,不仅执政水平要过硬,而且还要深得市委班子的高度信任。

光荣与传奇为伍,也带来争议。

跨年的夜晚,时间似乎重回1987年12月的某日,同样是踩踏事故,同样是黄浦区,66人死,20多人伤。

两次踩踏事故相隔28年。28年的时光,多少风流事并不随雨打风吹去。每隔15分钟,海关大楼的小钟都会奏响东方红。雄浑的乐声,见证黄浦区走出两位“上海滩一哥”:一位是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另一位是复星集团董事长、上海首富郭广昌。
从黄浦区起步“飞黄腾达”
2006年9月的一天,上海文新报业某值班老总突然接到旧部从市委办打来的电话。拨通电话的人小心翼翼压低嗓门,急促又难掩兴奋的说:“快准备,上海也出了个陈希同。”
媒体老总起初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重复一遍之并确认无误之后,立刻挂断电话召集业务骨干着手准备第二天的版面。此时,距新华社发布陈良宇被免职的消息提前了两个多小时。打电话的两个人心里都清楚,此时市委办区域所有的语音通话已在安全部门的密切监控之中。
9月23日举办的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成为陈良宇作为上海市委书记在公众场合的最后一次露面。
上海成为海内外关注焦点的那一天,外滩海关大楼依然准时奏响东方红,毫秒不差,雄浑如故。
1987年,陈良宇在黄浦区走马上任,开始19年的执政生涯。黄浦区的名称源自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依靠黄浦江的外滩是上海滩商业繁荣的见证和城市名片。解放前作为远东金融中心,上海城市现代化的起源,就是从外滩延伸出的“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开始。
很长时间,上海市委的办公地点也在黄浦区,而且就在发生外滩踩踏事故的陈毅广场对面——中山东一路12号。这栋大楼的前身是汇丰银行大楼,现在由浦发银行使用。浦发银行至今完整保留着市委主要领导当年办公室的陈设。走出外滩12号,几部之遥就是12月31日当晚抛洒“美金代金券”的外滩18号。
陈良宇的区长任命起初有些争议。在空降黄浦之前,陈并无行政经验。按照传统升迁路径,陈应当现在其他区县挂职一段时间,然后再主政黄浦。因为黄浦区具有特殊重要性,官员主政黄浦期间的政绩和缺失都会被上级高度关注。用5年不到时间,陈得以从黄浦区飞黄腾达迈入市政府领导班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因素。
陈良宇主政黄浦区的5年,是中国时局和上海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5年。时势造英雄,也是英雄造时事。5年间,上海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央的战略部署,邓小平在这期间多次视察上海。全国首个副省级市辖区——浦东新区宣告成立,上海干部在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上的智慧和优势,在风云激荡的5年间得以展现。
黄浦江的一侧,是广厦万顷平地起的浦东,另一侧是见证上海滩百年风云,历史地位特殊的黄浦。陈良宇自上任初,就急于干出一番事业。
主政黄浦区期间,陈良宇给外界留下的正面印象主要是:年轻持重、懂经济。其中,年轻持重的评价,和他不错的家庭背景和历史历练有密切关系。至于“懂经济”,则体现出他善于学习、善于把握政经大势的特点。
主政黄浦区期间,有三件事情使得陈良宇获高层关注:
一是陈准确领会了“以经济建设为纲”的政策主线,在黄浦区率先推行国企改革,并且将国企股份制改革作为试点。在黄浦区众多老牌国企中,陈选定南京路的某知名商场作为改革试金石,在上海形成较大的示范效应。当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宣传好改革的成绩和实施好改革的步骤同样重要。或者在他看来,宣传政绩可能比改革本身更重要。
二是陈意识到招商引资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在执政期间他大搞土地招商,引入国外投资方进行老城区改造。当时参与黄浦旧城改造的主要官员在陈升迁之后获得提拔,也可见陈将“土地招商”作为其主要政绩并安排心腹亲自抓。
三是陈应对公共危机时兢兢业业沉着冷静。1987年踩踏事故和1988年在上海引起恐慌的公共卫生事件都对黄浦区形成不小的舆论压力。重压之下,陈坐冷板凳时期历练出来的心理素质展现了出来:一旦危机发生立刻冲到第一线,场面文章做足,给上级留下好印象。和许多喜欢封锁坏消息的官员不同,陈知道一旦事态扩大,消息是封锁不住的,尽快用行动表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黄浦区国资改革在上海国资改革中具有示范性地位,种子就是在陈良宇主政黄浦期间埋下的。至于多年之后,黄浦区国资委竟然在外滩边上“改革”出一个人均最低消费1888元的“空蝉怀石”日本料理供黄浦区官员签单,则实属意外。
事实上,头顶光环的黄浦国资改革从陈良宇时代开始就争议不少。当然,其中大多数争议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有的人民内部矛盾延续时间比较长,影响比较恶劣。譬如黄浦区重点企业豫园商城的股份制改革,就导致其内部员工近10年的持续上访,控诉复星集团在入股的时候侵害职工利益。这家企业在“人民内部矛盾”闹的比较激烈的那几年,每年上访数百次,一直上访到今天,有的员工活活病死、气死在漫漫上访路途之中。
黄浦区国资委还持股一家卖金镯子的著名企业——老凤祥。该企业在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也造成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在上市前,企业主管要求员工将手中的股份交出去,对不配合的职工将予以辞退。这件事情在上海黄金饰品业内人所共知,不过由于老国企的员工大都没有其他技能,所以多数职工愿意用股份换工作。
对黄浦区国企领导而言,领导的高度垂青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会惹来麻烦。譬如黄浦区有一家卖月饼的国企——杏花楼。在当时上海的官办宴会中,杏花楼点心经常在菜单上出现。一次中秋节前后,某市领导举办宴会接待外宾,未想一口月饼咬下去,咬出个钉子。要是换成外地干部,不知道这个月饼的渊源,可能问责厨房了事。但上海的干部对于黄浦区就是有一种情怀:外滩、南京路、豫园、老凤祥……想着想着就想到了“杏花楼”。然后,杏花楼的老总就没有“然后”了。
至于陈良宇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绩,在今天看来也无奇特之处。除了个人政绩宣传比较到位之外,黄浦区本来就处于上海的心脏地段,是“金融中心中的金融中心”。黄浦区土地招商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不缺少金主。从改革开放至今,黄浦区的土地持续升值,基本上是“买到就赚到”。相反,“寸土寸金”的地皮卖给谁,不卖给谁反而成为了另一个颇具深究价值的话题。
主持招商工作的过程中,陈结识了数个对他日后命运产生影响的商人,并培养出打网球的兴趣爱好。所谓上行下效,区领导喜欢打网球,下属自然要陪打。网球运动一时风靡上海官场。而陈良宇同社保案主犯郁知非的相识,就是在网球场上。
黄浦区的土地招商向来万众瞩目。坐拥上海滩优越位置,一些批出去的土地却多年没有动静,旧城改造步伐缓慢引得民怨沸腾。不仅如此,南外滩几块核心土地的出让备受指责——南外滩8-1地块官司几乎是国内地产界震动最大、讨伐声浪最为汹涌的土地纠纷。胜利者郭广昌坐在黄浦复星大厦指挥这场并不具备道德优势的战斗。而郭首富的另一侧,则是和他关系密切的商人史玉柱低价拿下董家渡13、15地块。248.5亿元的成交价比业界预估的少了51亿元。在外滩中心广场,史玉柱傲世上海,雄姿英发。
相信未来,这些争论有的会同黄浦江水一样滚滚而去,有的则会水落石出。不过这都不那么重要。黄浦有别于浦东,有别于静安。黄浦是厚重的,这种厚重源自历史积淀、经济地位和政治传承。任何人,任何事,都只是黄浦区的过客。如同中山东一路12号,几易其主,却依然丰姿绰约。无论是郭广昌、史玉柱,还是那些在“空蝉怀石”日本料理用餐的黄浦官员,不过是浦江浪花各领风骚几载,历史最终会让光荣眷顾人民。

1992年,陈良宇结束了在黄浦区的过客生涯,信心满满的搭乘赴英航班前往伯明翰大学进修。

彼时,他是上海政界的一颗明星。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