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竟然实现了中国内地零的突破,法拉利厂商兴奋地在天坛为买主举行交接仪式。
更厉害的是,车牌是黑牌“京A00001”。
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前,停放着一辆法拉利。
在法拉利的右侧,站着风衣立领、挺拔俊朗、目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买主。
上完小学后,他入读北京22中,这所学校离他们家约两公里。
由于囊中羞涩,他根本不敢搭公交车,每天通过跑步的方式上下学。
1968年,17岁的他跟随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的黑龙江,在生产建设兵团干了八年。
每当看到亲手播撒的种子变得成熟饱满,他就感到异常兴奋。
上山下乡结束后,他返回了北京,处于失业的状态。
他不忍心再麻烦操劳半生的父母,于是开始了独立的拼搏。他先后烧过锅炉、当过炊事员、做过搬运工,但依然赶不走贫穷。
首次到广州进货时,恰值广交会,他在陈列馆中看到了一台美国生产的冷饮机。
当知晓机器的功能之后,他一下子感觉碰到了奇货。
他放弃了那些走俏的T恤和牛仔裤,而是直接问柜台的小姐,冷饮机怎么卖?
小姐说3600元,但这是非卖的展品。
仅仅一个夏天,他就赚了十几万元。
但眼光长远的李晓华,料定明年肯定会有许多效仿者,于是果断卖掉了冷饮机,投入重金在秦皇岛开起了录像厅。
这很可能是河北省的第一家录像厅,李晓华也再一次胜利。
这个前所未有的新玩意儿,掀起了一股观影的狂潮,也为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1984年,人们都向往着“万元户”的阔绰,而李晓华已经坐拥百万资产。
但朋友的一番话,却让他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竟然做起了洗盘子的工作。
朋友对他说:“要学做大生意,应该出国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虚心向外国人学习经商之道。
要有志气成为中国的大商人、爱国的商人,将来为国为民效劳。”
34岁的李晓华听后深受震撼,于是在1985年底,告别了娇妻幼子前往日本。
为了深入探究日本的经营管理,他在学院学习的同时,还亲身体验底层工作,跑到料理店刷盘子,在商社里当学徒。
他敏锐地感觉到,财神在向他敲门。
他立即回国拜访101毛发再生精的工厂,争取到了该产品在日本的经销代理权。
火到什么程度呢?进价4美金,售价却高达200美金,足足翻了50倍,一瓶就相当于一台彩电。
而且你想买还不一定能买到,商品太紧俏,你必须得托人来买。
当时的日本留学生都不再打工,而是背着101售卖。
由于太过火爆,店里的六台点钞机不堪重负全部“阵亡”,最后一度称钱付款。
这款神奇的产品,也让李晓华在日本一战成名。
连日本首相海部俊树都亲自接见,大赞他是“中国最优秀和最有智慧的企业家”。
1980年代末,李晓华从日本前往香港,发现香港人普遍对未来悲观。
许多有钱人计划着移民,出售旧楼的广告随处可见。香港的地价因此狂跌,许多港商在迷茫中也不敢吃进。
李晓华则认为中国的经济一定会持续提升,在短暂的风雨后必然迎来晴空。
于是他再次投入巨额资金,以低价购买了大量楼宇。
在香港地产大获成功后,李晓华又把目光投向了国际。
有次在东南亚的考察中,他发现了一件诡异的事情。
在马来西亚的某市,政府给予了十分优厚的条件,公开招标修一条高速公路。
但这条公路的车流量很少,因此没有公司愿意投标。
李晓华看得有些纳闷,既然是一条流量不高的公路,为什么政府会如此重视呢?
他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公路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大油气田,只是还未完成最后的鉴定,因此没有宣布。
如果宣布了,这条公路的价值将直线上升。
事不宜迟,他决定孤注一掷:拿出全部资金,并向银行贷款,凑够了3000万美元,买下了修建公路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身债的他天天焦急地等待。
经常吃方便面充饥,坐飞机经济舱出行,连香港的出租都不敢打,坐起了六毛钱的“当当车”。
但上天再一次眷顾了这个打拼的男人,在第5个月第16天的时候,当地政府终于公布了大油气田的新闻。
此时距离偿还银行贷款,只剩下两星期的时间。
1996年9月,李晓华应邀到美国访问,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会见了他:“听说你过去很贫穷,通过努力变得很富裕了,你是中国很成功的商人……
你的这种奋斗精神,是美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繁花映照的路,自然有许多人走,但走的人多了肯定会拥挤。
那些看起来荆棘遍布,极少有人涉足的路,才是真正的捷径。
当然,成功与危险为邻。
这不仅仅需要敏锐的目光,更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潜伏爪牙的耐力和随风起伏的韧性。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困中思变,勇探骊龙之珠。
富而施善,兼济天下之艰。
年少时如鹰击长空般顽强,老去后似鱼翔浅底般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