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风云

未来银行:大隐隐于市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2260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作者:陈道富
长久以来,银行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高大上的场所,地处城市繁华地带,在高档写字楼设有豪华营业机构。好似原来证券公司营业部给人们的印象,大量股民在宽敞明亮的营业厅纵情买卖股票。但随着线上交易的普及,交易佣金的自由化,营业场所越来越小,越来越简单,直至大量消失,以至于很多人已经都没有去过现实中的券商营业部。
可以想见,开放银行可能是未来银行的一种存在形态。
从客户的角度,开放银行可以理解为一种服务平台。银行在客户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提供金融服务。银行成为一种功能,退居二线,客户日用而不知,隐藏在各种“场景”背后。简单来说,可以将开放银行理解为一种平台,利用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数据共享、银行服务和产品的即插即用,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共建开放的泛银行生态系统。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用户通过银行APP,不仅能享受到安全、专业、便捷的“非接触式”金融服务,还能进入五花八门的消费场景。
如此一来,开放银行将会极大冲击人们对银行和银行业的理解。
过去,我们将银行当成一个机构、一种牌照,开放银行将回到银行的本质,更重视“功能”,真正只是一种“服务”,而不太重视“形式”。银行不再有具体的形象,而是“隐藏起来”成为业务运行的基础。这好比一个健康的人感受不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这些要件已经与人融合为一体,并为身体正常运转提供辅助。只有当五脏六腑生病时,你才会感觉到它。
银行从高大上的营业场所,“内嵌”到个人的消费决策,企业的投资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有无数对个人、企业有深入理解的第三方机构充分介入,利用“银行功能”开放各类产品和服务,使得使用者不再面对抽象的银行产品和服务,而是可以从功能和需求等角度直接使用。就像使用计算机一样,用户不用知道计算机如何实现各种功能,就可以在各种软件开发商的帮助下完成各种操作。
开放银行的概念、模式提出和推广后,不仅会改变银行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会冲击整个银行业的组织模式。
银行不再是一家一家独立机构,而是以某种平台组合而成的生态。开放银行将银行服务化、功能化,将银行内嵌于经济生活生产中。银行因此失去“存在感”,不再需要那么多银行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而是转由大量第三方机构实现产品化、服务化,并与客户对接。通过第三方机构,包括金融科技公司甚至是垂直行业的内部机构,以开放银行模式更好地发现企业或者行业的内在价值,并利用银行的牌照和功能,实现更加紧密的金融服务,这种结合有助于实现金融、科技和实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银行、科技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发展的角度,开放银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实现“蓝海式”发展。
从中小微企业贷款入手。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传统方案很难去解决。用好开放银行将会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疫情期间,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联合贷款”“助贷”等模式发展迅速。在这种模式下,有场景优势的科技公司,利用自己较好的场景触达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并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风险状况进行有效评估。银行利用自己的牌照、资金优势,允许科技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在银行现有数据、系统技术上开发产品,实现共赢。
从供应链、产业链入手,更好地解决产融结合的问题。利用垂直行业的第三方机构,银行将自己的服务和产品更好地内嵌于企业、企业集团的日常经营中,特别是通过供应链、产业链方式向行业纵深延伸。
开放银行的发展将改变银行“坐商”特性,使其转向“行商”。
银行主动走向客户,走进企业,甚至不得不借助有优势的第三方,更好地融入到场景和企业中,使得银行产品和服务无处不在。
开放银行除了会对传统银行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冲击现有监管体系。
目前的监管仍是以分业监管、机构监管为主。而开放银行回到了银行的本源功能,对其监管就不能从机构角度来认定银行,而是需要相应地回到功能监管上来。开放银行的发展给监管提出了更加紧迫的发展要求。
从现在对开放银行的监管引导来看,央行发布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这是监管部门发布的首份开放银行监管政策和行业标准,其能够为整个金融行业在数字化经济转型中提供更多的参照与指导。
开放银行监管,将涉及银行背后的安全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和风险管控,这需要银行和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各自做好风险防控,找到并管好这个过程中特殊的风险点。监管开放银行,是一个监管者和监管对象相互成长的过程,有待于监管能力升级提高。监管部门需要在市场发展、微观主体成长中,发现真正的风险点并寻找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实现监管对象和监管机构共同成长。
至于有人担心当金融科技公司接入众多银行数据是否对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
事实上,在良好的技术和风险管控制度下,完全可以实现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既连接又分割,既管住风险又兼顾方便灵活的效果。
银行底层的数据完全归银行,第三方机构不会直接触及底层数据。银行可以通过中间层做缓冲来保护底层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在中间层设计一些半开放的小程序,第三方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进行再开发,形成应用层。同时,中间层与底层数据也有一个缓冲和保护的中间带,解决安全与灵活运用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陈道富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