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岁月

到二龙屯探小米根脉(散文)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3614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文/阳关     图/鸣曰  


    神州大地上,叫“二龙屯”的地方多了去了,还有叫“二龙山”、“二龙湖”的;早些年我去广东中山市拜谒孙中山故居翠亨村时,驱车看海,驰至岸边,见前方一岛孤悬海中,两边各有一道防波堤向其围拱。涨湖时,堤外波翻浪涌,浩水连天,万吨巨轮仿佛贴着云彩浮游而来,堤与海相搏,浪与潮相激,蔚成大观,我把此景称为“二龙戏珠”——那座孤岛俨然状似吞吐于龙口的硕大珍珠。
(图为孙中山故居)
    话题似乎扯远了,还是从遥远的南方回到更加遥远的北方吧,从亚热带回归到寒温带一个叫“二龙屯”的小村庄,其间跨度足有三四千公里。这个“二龙屯”很有意思,一是在于它有一个“蒙族名”——额木庭高勒,现在为苏木(乡)建制;二是在于它境内有一条名字叫做“额木特”的河,蒙语翻译成汉语即“有药的河”。“有药的河”?河水中真有药么?能治什么病?琢磨来琢磨去,感觉还“真有意思”了。
(图为二龙屯风光)
    河是二龙屯当地人“命名”的。“额木特”系蒙语,一旦出口,经年叫响,“有药的河”从此口耳相传,直至印到地图上。虽然当地人蒙汉杂居,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山川、河流的感恩,两族人家都是一样的,尤其蒙古族人表现出某种特殊的虔诚,这与他们多为此地的“原住民”有关,比如在山头上筑祭敖包,为每一棵年长的大树系红布祈福,向长生天和尊贵的来宾献哈达……多年的民族融合与情感交流,文化趋同使这里的蒙汉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血亲关系。无论说汉话还是讲蒙语,一听就懂,心领神会。给一条河起个名字,蒙语一说,汉语一翻,成了。况且额木庭高勒苏木(乡)所在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在全国来讲“更有意思”——蒙古族人口比例属于“全国之最”,最新统计数据为86%。
   名字叫“有药的河”,河水中真的有药吗?怕未必,但多年饮用此水的大人小孩都说水好喝,“有股子山上那些中草药味儿”,后经检测表明,其水质上乘,无污染物,人可以直接入口饮用,且清冽微甜。我是深秋时节拜访这条河的,“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河水穿村而过,河道水落石出,二龙屯静隐于山光岚影的秋意中,与河相伴,娓娓如诉。
    额木特河从罕山发源,顺着山势“随物赋形”,曲折流向突泉县与科尔沁右翼中旗交界处,冲击出一片片“小平原”,被当地“种地如绣花”的“老农民”侍弄成各具特色的米粮川。正值秋收,刚刚欢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田野尽染金黄,河边宽阔的公路上“三叉戟”、“小四轮”川流不息,车车满载丰收粮,“三春不如一秋忙”。
    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顺应民心,顺应天意,善莫大焉。祖祖辈辈躬耕陇亩,农民一年到头盼的是“仓廪实”,“衣食足”;世世代代的血汗浇灌,农民从春到秋求的是“温与饱”,“进小康”。此番到二龙屯探访,更解“三农”真意,对于聚居于此的蒙汉各族同胞,挂在脸上的笑意流露出他们的“满意度”:这里山好,遮风挡雨防山洪,遍布药材与花草;这里水好,纯天然的“肥水”,矿物质含量高;这里土好,两岸土地肥沃松软,富含有机物质,没有任何污染源。这几个“好”,促成一种“草原金米”的诞生——“二龙屯小米”颗粒晶莹饱满,焖饭清香可口,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大部分具备。
     与我同行者有一位土生土长的二龙屯人,她说离开故乡已有30多年了,重返故乡“陈年旧事在脑海中发芽疯长”,“家养的小笨鸡,吃天然饲料的猪,施粪肥的庄稼,还有老一辈穿着自家做的鞋”,这些原生态、纯绿色的记忆,经她一边念叨一边指点而“活”了起来,时光仿佛流回到从前。
    绘声绘色以至活灵活现,叙事抒情功夫何其了得!得知她是当地作家协会会员,芳名叫李桂春。我遂邀她写篇故乡见闻记,肯定也会“更有意思”。果然不出所料,名为《我的家乡二龙屯》的文章来了,当即发表在10月18日的《有机农业报》上。恕我原封不动引用一大段落:
    “犹记得2006年7月份的一天,一个在北京谋职的二龙屯老乡打来电话说,在北京一家商场看到出售二龙屯的小米了,当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经仔细看才确信无疑。随后我便在《兴安日报》上也看到了这个喜讯。心想,我们二龙屯的小米早就应该走出内蒙古、为人们所认识了。
   不过现在也不算晚。二龙屯小米的确好吃。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主食就是小米饭、荞面饸饹、粘豆包、猪肉酸菜炖粉条。每当放学推开家门,迎面扑来的常常是小米饭的香味儿,就连饭米汤都冒着诱人的香甜。那金黄的米粒很大,既柔软,又有筋力,老少皆宜。时至今日,我煮大米饭的时候也经常放些小米,饭煮出来时散发着一股特殊的香味。吃饭时我们常说:‘二龙屯的小米,怎么就吃不够呢!’
    现在,它以原生态的姿态走上了越来越多人的餐桌!作为一个二龙屯人,难掩骄傲与喜悦。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愿你永远在纯绿色的原生态中创造出值得人们品尝的好米,造福更多人的味蕾!”
    秉笔直书,慷慨直言,尽显作家本色;二龙屯的故事余韵悠悠,“二龙屯小米”的芬芳余香袅袅。写到这里,仍有两“余”我需要交代,一个是小米起源地的认定,另一个是“二龙屯”商标的设计注册。
    今年10月份,“第五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召开,专家们依据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1500多粒粟和黍的碳化颗粒,直接印证了古农耕文明在此孕育,比中欧地区发现的小米早2000多年。消息挺振奋人心的,尤其敖汉旗和二龙屯同属内蒙古自治区。没有跟谁抢“起源地”的意思,其歧义在于“历久弥优”上,按词义讲即“谁种的早,谁米就好”,对于“二龙屯小米”来说,未免有些武断与偏颇。二龙屯所在地域与敖汉旗相较不分仲伯,产出的小米质量亦难辨高下,有待专家前来踏勘考证,也开个什么专题会议认证一下,让“深闺”现出“真容”,否则似乎不公平。
    说到商标设计,还要提及文章开头时,我亲眼所见大海上的奇伟场景——“二龙戏珠”。巧合的是,2005年成立的内蒙古二龙屯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其商标设计的创意即为“二龙戏珠”,整个图形既传统又现代,凸显有机农业“龙头企业”“飞龙在天”、“潜龙在渊”的外在形象。“二龙”的形象好理解了,或飞或潜,或雌或雄,上下盘舞,双飞嬉戏,可这“珠”寓意却有些深奥。庄子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足见其珍贵;自古以来的二龙戏珠图案,多为二龙跃出海面,其珠火焰升腾,引得龙体翻飞、海波激荡,有专家据此认为,“珠”乃太阳的化身,与人类对太阳的崇拜信仰合一。
    话题又转回到“二龙屯小米”上。此米乃内蒙古二龙屯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主打有机产品,其种子与敖汉旗的种子一样,都是从中华民族发祥地传播而来,况且当地从事农桑者多为清朝时期宫廷“放垦”时,从中原地带迁徙过来的,传统种植小米技艺高超,小米好吃,闻名遐迩,曾一度被赐为“朝廷贡米”专供京城贵胄。良种良技良土,“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奇迹每天都发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公司在设计商标时突出“种子”,让“种”与“珠”揉合融汇,依据古人“天地以生物为心”的认识论,遵循“太极如一木生,上分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叶,生生不穷。到得成果子(种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穷之理生将出。”(朱熹语)可见有种子就有生物,有生物天地之间就有生机活力。别看小米粒小,金黄浑圆,掉在地上一不留神儿就没了踪影,“春种一粒粟”的“粟”字即小米,但小米“秋收万颗子”,小米饭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二龙戏珠”商标图案设计还借鉴民间传说,人们通常认为鳄、蛇等均为卵生动物,卵是它们的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鳄、有蛇,进而有了形体相近的“龙”;龙为神物,亦分雌雄,共同呵护、爱抚自己的后代子女呈“戏珠”之嬉,人性化之美,联想力之光,让“卵”幻化成“光珠”“火珠”“夜明珠”,乃至“金太阳”——天地人共迎旭日东升,无际光焰普照天地。
     何谓天地大和谐?何谓命运共同体?我以为这就是。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