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外的记忆——后沙滩
后沙滩,位于扎达盖河的拐弯处,扎达盖河由北拐西而来,在一中后街处又拐了一个弯向南流去,河的东岸就是呼市第一中学和一中后街,河的西岸就是后沙滩。
据《呼和浩特市地名志》记载:后沙滩是一片居民区。南起呼市一中西,北至呼市第一苗圃,解放前此地原为一片沙滩得名,面积不大,回族较多,呼市第二运输公司、呼市五金线材厂等单位驻此。因为此处解放前是一片沙滩,居民区位于沙滩北侧,故得名后沙滩。
若单纯从资料记载来看,后沙滩的的确确有一个“沙滩”。那么这个沙滩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离不开扎达盖河。每年河水流经此处时,因为这个弯拐的有点大,导致河水流速变慢,河里的沙子无法被河水冲走,慢慢就沉积在河岸一侧,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大片的沙滩。沙砾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射出特有的光芒,闪烁耀眼,夺人眼球。
在归绥的旧八景当中,有一处唤作“沙溪春涨”。其中“沙”就指后沙滩里的沙滩;“溪”就是扎达盖河河水;“春”为春天;“涨”则是水位上涨。每到春天,河流水位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就会淹没后沙滩的沙砾,形成别样的美景。
后沙滩因为位于这片“沙滩”的北面,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后沙滩”。后沙滩的住户回族居多,因为地方稍偏,人口偏少,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也才只有100多户人家。当然,若是往前追溯,恐怕人口更是少得可怜。于是在旧城中流传着关于后沙滩的两句顺口溜:一句是说最早的后沙滩,叫做“后沙滩手背朝下”;另一句是说清末民初时的后沙滩,叫做“后沙滩成链成串”。
“手背朝下”是指后沙滩里的穷人多,大多以乞讨为生。因为这片沙地的关系,最初选择住在这一带的大多都是穷人,卖劳力的人居多,所以最早的后沙滩是以职业乞讨者和季节性乞讨者出名的。当然除了乞讨者外,还会有个别屠户、驼户、养奶牛户等居住。随着日积月累,居民渐多,做买卖的人家也渐渐有了规模,后沙滩里出现了几家归化城数得上的大字号。
其中出名的有回族逯家的驼运字号“聚盛德”,在回族养驼户当中算是大户。此外还有“万盛魁”梁俊、“万盛堂”梁富、马家的“三义店”等等字号。归化城回族中兴旺起来的养驼大户如曹、杨、马、逯、王五大驼户,哪一家都拥有骆驼四五百峰以上。除此之外,能够创字号立堂柜,并在骆驼行数得上的驼户就有三十多家。这还不算一大批拥有几峰或几十峰的中小驼户。骆驼在归化城遍地都是,而加上后沙滩这几家出名的驼户商号,便有了“成链成串”的说法。
归化城从事养殖、驼运和屠宰牛羊驼行业的回族人很多,牛桥、马桥等交易市场十分繁华,每年都产出大量的皮张羊毛。于是一部分人转行专营皮张羊毛收购业务,当起了皮毛贩子。归化城当地的皮张羊毛数量很多,再加上专门跑村子、跑后山的小商贩收购和以物易物换回的皮张羊毛,交易量十分巨大。皮贩子不但和本地屠户挂钩,也和本地的皮毛店有业务往来,这也形成了呼和浩特回族经济的一个业态。(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