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淮南市金融支持的多项减污降碳重点项目入选省级、国家级减污降碳典型案例。其中,瓦斯开采和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煤化工循环产业链项目,在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培训班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经验交流。
2023年12月,淮南市获批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城市。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总行、省分行工作部署,以淮南市获批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立足淮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特点,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积极构建“绿色+转型”双轮驱动的整体工作格局,坚持多层次推进金融支持减污降碳的工作思路,助力淮南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截至2024年12月末,绿色贷款余额548.13亿元,增速连续七个季度位居安徽省第一;符合淮南市转型金融标准的转型授信254.1亿元,发放贷款58.62亿元。
六大举措持续发力支持减污降碳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指明方向聚焦重点,引导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减污降碳领域。
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淮南金融监管分局建立金融支持减污降碳工作专班,形成“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内外协作”的工作机制。
同时,通过定期召开专班协调会议,强化各方信息共享和政策协同。2024年,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淮南金融监管分局制定《金融支持淮南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作为《淮南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的配套政策,为淮南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提供强劲金融动力。《指导意见》汇集各方政策举措,确定了总体目标,十一项具体举措,四项保障措施,一体推进金融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进一步完善了淮南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的政策体系,得到淮南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印发至各县区执行。
二是依托标准精准识别,发挥转型金融重要补充作用。
减污降碳领域中,很大一部分属于高污染、高碳排放行业,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中,对转型金融支持有着迫切需求。2023年,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通过条目化编制低碳转型路径,数字化设置转型成效目标,制定了涉及煤炭开采、火电、煤化工、水泥、钢铁5大棕色行业,8项细分领域、30余项转型技术路径、覆盖淮南市70%的重点用能企业的《转型金融支持行业目录(2023年版)》(下称《目录》)。《目录》的出台为辖区企业转型活动识别提供了参考标准,为金融机构深入开展转型金融服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目录》基础上,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与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创新建立了淮南市转型金融支持项目库,组织银行重点对接库内项目,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增强了辖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后劲。截至2024年12月末,库内转型项目15个,完成授信147.63亿元,发放贷款余额16.54亿元。
三是精细建库信息共享,实现减污降碳重点项目全覆盖。
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依托《指导意见》精准聚焦减污降碳七大重点领域,运用《目录》准确识别降碳转型活动。在此基础上,与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建立了包含投资主体、投资额、项目内容、减污降碳预期效果、融资需求、还款途径、项目负责人在内的精细化项目库,定期更新并向辖内各金融机构推送。持续引导金融资源向减污降碳重点领域合理流动。目前库内共有淮南市减污降碳重点项目90个,实现100%对接,累计完成授信114.6亿元,已发放贷款16.4亿元。
四是组建专精融资队伍,靠前服务零距离对接企业。
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从主要金融机构精心抽调融资业务能手牵头组建“减污降碳金融服务队”,为减污降碳领域企业提供金融政策宣讲、业务咨询、融资方案设计、信贷服务等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队先后深入淮南市高新区、淮南市经开区、淮南市煤化工产业园等园区,宣讲金融支持减污降碳政策,推荐绿色金融产品,促进银企对接。创新编印涵盖全市12家金融机构共计22项金融产品的《淮南市减污降碳金融产品手册》,通过线上线下向企业发放。依托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创新建立的县域金融管理服务流动工作组,在县财政局等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服务队开展绿色金融宣传和业务培训,跟进指导县域减污降碳金融服务,实现市县紧密联动,联合发力,做深做实减污降碳金融服务工作。
五是制定项目白名单,“财政+环保+金融”合力推进。
建立淮南市金融支持减污降碳白名单,入选白名单的项目需满足相关标准:一是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或中央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二是生态合规方面表现良好,无违规处罚记录;三是项目经营稳定,具备良好发展前景;四是项目信息公开透明,便于监管和各方了解。在市场化、法治化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将白名单内项目列为优先信贷支持对象,在信贷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实现财政、环保与金融的协同效应,增强项目融资可获得性,提高项目实施效率,为减污降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会同有关部门,依据环境影响、技术创新、经济可行性、社会效益以及财政扶持等多维评估标准,动态评估和调整白名单内项目,确保白名单内项目始终符合最新减污降碳政策导向和要求。
六是运用特色金融工具,打通减污降碳融资堵点。
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积极推进辖区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多样化和精准化,推动“知识产权+技术流”贷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贷款,碳汇保险等创新产品落地见效。一是指导建设银行淮南市分行以客户母公司的核心知识产权为质押物,运用“技术流”评价体系解决企业抵押物不足难题,向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贷款1.35亿元,保障该公司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顺利实施竣工;二是指导工商银行淮南分行、徽商银行淮南分行组建银团,运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贷款为田家庵区入淮水系综合治理项目提供15亿元授信支持,实现了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融通,促进了生态价值转化。三是指导推动国元农业保险落地淮南市首单林业碳汇价值综合保险,为上窑林场5000亩公益林提供200万元风险保障,推动形成每年6000吨碳汇能力。四是指导淮南矿业集团财务公司和邮储银行淮南市分行分别发放碳中和挂钩贷5.24亿元、5亿元,利率分别挂钩燃煤电厂供电煤耗指标和矿井瓦斯抽采利用率指标。在达到合同约定的降耗减排要求时,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0个BP和5个BP。两笔贷款分别助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万吨,减少温室气体直接排放约7000万立方米。
2023年以来,淮南市金融业持续发力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重点支持了淮南市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烟气超净排放改造,促进淮南市2025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煤/千瓦时以下,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化转型。支持屋顶光伏发电项目、“风光储”一体化等多个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194万吨,促进了清洁能源发展和碳减排工作。支持工业脱硫装置改造、煤化工循环产业链项目,预计利用二氧化碳15万吨以上,助力工业领域的绿色升级和资源循环利用。支持淮南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项目建设,预计年消纳煤基固废20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0万吨,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双赢。支持江淮联运及码头建设,促进交通领域绿色发展。支持淮南市多个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推动生态环境恢复改善。支持淮南市各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水污染治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2024年,淮南市金融支持的多项减污降碳重点项目入选省级、国家级减污降碳典型案例。其中,瓦斯开采和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煤化工循环产业链项目,在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培训班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经验交流。“煤层气(瓦斯)绿色利用”项目,入选2024年安徽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典型案例。此外,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对淮南市金融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责成淮南市生态环境局会同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总结上报供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下一步力促淮南市创新试点工作取得更加丰硕成果
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将继续贯彻落实总行、省分行工作部署,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力促淮南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一是优制励行,助力减污降碳“新征程”。
强化与政府有关部门协同,从贷款贴息、财政奖补、风险补偿等方面优化金融支持减污降碳激励机制,营造银行绿色业务“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示范引领和资金撬动效应,带动更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减污降碳产业。
二是数字赋能,搭建银企对接“云鹊桥”。
秉持“精准、动态、高效”的原则,整合汇聚企业金融需求、金融服务产品、工商税务、生态环保等信息资源,搭建金融支持减污降碳数字化平台,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障碍,实现融资供需线上对接,提升减污降碳项目运作效率,推动金融资源高效流向减污降碳领域。
三是创新引领,丰富金融支持“工具箱”。
持续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类质押融资,VEP收益权质押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贷款等,加快形成一批具备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金融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案例。
四是协同推进,打造减污降碳“淮南范式”。
乘势而上,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在发展规划、产品创新、风险评估、绩效评价等方面,不断健全金融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政策体系。积极总结经验,加强区域交流,全力打造金融支持减污降碳的“淮南范式”。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淮南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