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之大者”,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筹谋划,推动金融事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领导金融工作的实践中,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2019年2月中央政治局举行的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一重大命题;在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释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八个坚持”的基本要义,即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2024年1月1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又作出了进一步的深刻揭示,强调“八个坚持”“这几条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是体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整体”。总的看,提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一重大要求和命题,把我们党对我国金融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决策部署上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坚持”,突出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九句话”本质要求中位列第一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中位列第一的重大原则。目前,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过450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超过4000家,5家大型商业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存款贷款、支付清算、理财投资、信息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世界前列,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这些发展成果都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而要解决目前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后日益显现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有力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同样也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历史一再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金融发展最大的政治优势。牢牢把握好了这一“坚持”,才能确保金融工作的正确方向,才能有力推动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一“坚持”,突出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正确政治立场和鲜明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全党“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位列第一的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在我国金融工作和金融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现,突出了我国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与一些西方国家强调金融资本的掠夺性形成了鲜明对照。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这一“坚持”,突出了我们倡导的经济金融共生共荣的理念。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做好金融工作,不能“就金融谈金融”,更不能搞脱实向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机构不断丰富、金融体系规模明显扩大、金融产品持续完善,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必须看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的空间还非常大。新征程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金融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与一些西方国家主张的金融业过度膨胀、脱实向虚的发展路径有着重大区别。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一“坚持”,突出了对安全性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拉美主权债务危机,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家经济衰退,使多年积累的发展成果和社会财富毁于一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并未出现金融危机,这应该是个奇迹,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先进政党。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的就是更好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与某些西方国家放任金融风险积累,反复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这一“坚持”,突出了我国金融创新发展正确方向的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通过金融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金融科技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但也可能带来网络安全风险、市场垄断、数据权属不清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一方面依靠市场主体、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靠法治的力量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坚持”,突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金融系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2023年新增贷款超22万亿元,企业贷款利率保持在有统计以来的历史低位;让美好生活更踏实,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商业保险年金超过6万亿元;促金融服务更普惠,银行保险服务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移动支付普及率全球第一……但也必须看到,我国金融发展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情况还很多,必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坚持”抓住了我国金融这个关键问题,强调从供给侧入手实施结构性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我国金融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动能。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这一“坚持”,突出了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和确保安全要实现动态平衡问题的重要性。近20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总资产从不到30万亿元跃升到超过450万亿元,大约增长了15倍。同时要看到,越是开放就越要重视安全,因为,金融开放始终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表明,只有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不断实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才能不断增强国家的金融开放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才能以金融安全保障金融开放,否则,就会酿成大祸。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一“坚持”,突出了正确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以“稳”为基点,以“求进”为目的,踏踏实实做好金融工作,切实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发展。
总之,体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基本要义的“八个坚持”,是对我国金融发展进行的一次深刻的规律性总结,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仔细端详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每一条都是“两个结合”的生动注脚,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之“的”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八个坚持”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管方向、管根本的,是我国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也是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并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作者詹成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