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视界

朱令案之大悬疑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134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这个案子年年有人问,但年年没结果。
12月24日,朱令死于冬至,一年中黑暗最长的一天。
她最终还是没有等来法律的宣判。虽然她的律师说朱令的离开不会带走真相,更不会带走正义。但30年都过去了,还能有什么真相?
和朱令案同样被列为校园三大悬案之一的,还有她的姐姐吴今。这个聪慧过人、爱跳芭蕾舞的北大校花,在一次春游中失足坠崖,同样是死的不明不白。
关于这两个案子,特别是朱令案,跨度时间之长,涉案细节之多,牵扯人物之广,随便一个角度一个点,都能写出一篇文章来。
大家可能从不同的渠道,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细节,今天我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说,和大家一起梳理朱令案中的九大疑点。
有人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犯罪。但我并不认为,因为答案,就在这九大疑点里。
第一,铊
铊是一种剧毒化学品,与氰化物同为A类,很少有人能直接接触到这种物质。
但正是这种剧毒物质前后两次进入朱令的身体,第一次中毒时间长达4个月,剂量超过致死量的40%,而第二次则加大了剂量,达到致死量的220%。
正是第二次投毒,让朱令彻底倒下,不仅双眼失明,还造成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智力下降到几岁的水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如果说第一次投毒算是警告的话,那么第二次就是要朱令的命。
那么,铊从哪里来?又是谁投的毒?
第二,铊与她
无论是医院的专家,还是警方的调查,都认为犯罪第一现场为清华大学。
而清华大学否认分析中心有铊,更坚称本科学生接触不到铊。但警方在石家庄一家出售铊的商店里,却发现了清华大学化学系某课题组的购买记录。
这个课题组由3名研究生,2名本科生组成,指导老师是化学系副主任薛芳渝。也就是说,清华大学撒谎了,并不是没有本科生能接触到铊。
这2名能接触到铊的本科生,一个是90级的男生,另一个是92级的女生。而这个女生正是和朱令同一宿舍的好闺蜜孙维。
由此,孙维就成为这起投毒案中的最大嫌疑。
第三,孙维
但诡异的是,直到立案两年后,北京市公安局14处才传唤孙维。
在持续审讯8小时后,孙维在笔录上签字,后解除嫌疑被家人接走。这是公安部门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传唤孙维。
此后朱父多次向公安局追问进展,都被告知“正在调查”,后来才知道1998年就结案了。也就是说,公安部门以证据不足为由停止调查了。
网传孙维家世显显赫,爷爷和伯父都位高权重,曾力保孙维。所以这事就被压了下来,这在当时被称为敏感话题,没人敢讨论。
孙维对此否认,说自己爷爷1995年就去世了,公安机关1997年才传唤她。可能因舆论压力,孙维2006年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后移民美国。
此前,她把名字改成了孙释颜,连出生日期都改了。但在2013年,当地华人联名请愿,以“婚姻欺诈”为由要求调查和驱逐“朱令案”嫌疑人孙释颜。
后来她移居澳大利亚,从此人间蒸发。但“朱令案”嫌疑人的标签却一直跟着她。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她究竟是朱令案的投毒者,还是受害者。
她说自己并不是清华大学唯一能接触铊盐的人。为了证明所言非虚,还让自己的哥哥潜入清华大学实验室,并拍摄视频证明实验室管理不严。
她曾说,自己才是那个最希望找到真凶的人。
第四,两次失窃
当朱令确诊铊中毒后,医生建议立即报警。
但朱父吴承之却做了一个让他后悔一生的决定,他并没有到公安局报案,而是打电话给清华大学化学系副主任薛芳渝。
可能是当时朱令父母忙于照顾朱令,所以委托薛芳渝立即迁出同宿舍的同学,以保护现场。而薛芳渝则向清华大学保卫处报了案,并未封存现场。
随后,保卫处不仅没有报警,还电话通知朱令同宿舍的同学,告诉她们朱令确诊铊中毒,让她们把朱令的东西保管好。
再然后,诡异的一幕出现了。朱令宿舍进了小偷,认准了朱令的眼镜盒、刷牙杯、化妆口偷。虽然后来警方立案了,但没有了关键物证,侦查就陷入了僵局。
其实,这并不是朱令相关物品的第一次被盗。1998年,封存在清华大学实验室的朱令相机、蜂蜜和咖啡再次被盗,清华大学主动作出赔偿。
朱令物品的两次被盗,有人究竟想掩盖什么?
第五,公安14处
朱家报警后,彼时公安机关非常重视。
有着几十年刑侦经验的老刑警王补认为,“嫌疑人的范围很小的,而且就在朱令身边”。能接触到铊,并熟悉朱令生活习惯伺机下毒的,除了室友还有谁?
在朱令第一次中毒前,曾两次眼睛短暂失明,可能有人对她的隐形眼镜下毒。而第二次由于朱令从家里带饭,所以孙维天天给朱令送咖啡,这个杯子后来在孙维床下找到。
清华大学派出所所长李慕成曾对朱令父母说:“有对象,上面批准之后,就开始短兵相接。”市公安局14处的办案人员也对朱父表示,“就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但30年都过来了,就是没有人敢捅这层窗户纸。2006年,已经退休的李慕成面对媒体改口说,这件事是市公安局14处刑警队李树森主办的,我只是做协助工作。
而李树森则这样面对记者的追问:“这件事在调查工作中已有一定结论,但从纪律角度出发,只能说很抱歉,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
2013年5月,朱令案再次引发关注。平安北京曾回应称,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最终无法侦破,请社会公众理性看待。
一晃30年过去了,参与当年办案的当事人也走得差不多了。
第六,贝志诚
对于这起投毒案来说,贝志诚是个意外。
1995年4月10日,北大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诚,和同学一起到医院看望自己的高中同学朱令,但眼前的一幕让他大为震惊。
昔日活泼可爱、多才多艺的朱令面目全非,浑身插满了管子,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关键是,医院还查不出病因,只能按急性神经炎来诊治。
贝志诚决定做点什么。然后就和另一个同学蔡全清把朱令的病症翻译成英文,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了求救邮件。别忘了,那可是1995年的中国。
据说贝也是红三,而且家族背景可能比孙更厉害。那个年代能上北大而且接触到互联网的人,确实都是非富即贵的。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救了朱令。
很快,他就收到来自全世界18个国家的2000多份回复。30%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并建议立即使用普鲁士蓝解毒。
诡异的是,两年后的1997年,即将毕业的贝志诚突然从北大退学。不知道他是因为犯错被劝退,还是因为提前创业了。
但他在朱令问题上,始终坚定地认为,孙维就是杀害朱令的凶手。
第七,协和医院。
朱令第二次中毒,因为症状比较重,所以直接送进了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舜伟第一反应就是铊中毒,因为此前就发生过一起清华铊中毒事件。但朱令否认接触过铊,医院会诊后排除了铊中毒可能。
然后可怜的朱令就被推进了神经内科病房,气管被切开了,胸也被切开了,前后换了8次血,这过程中还感染了丙肝,最后只能靠呼吸机维持。
如果不是贝志诚的及时出现,绝不会有后面30年的朱令。但当贝志诚拿到全世界医疗专家给出的铊中毒资料时,协和医院ICU主任却拒绝承认误诊。
根据贝志诚的回忆,当时这位主任不仅毫无内疚之感,还非常荒唐地在公开场合表示,“这件事是西方反华势力企图利用此事搞臭中国医疗界”。
协合医院一方面声称没有检测铊中毒能力,一方面又拒绝提供朱令的化验样本。后来还是在一位年轻医生的帮助下,拿到了朱令的血液头发。
随后,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专家陈震阳,顶住压力为朱令做了化验。结果让陈震阳大为震惊,朱令体内的铊超过致死量的40%!
正是这一次确诊,才为朱令带来了生命的转机。但此时距离朱令到协和医院治疗已过去50天,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5年后,协和医院因误诊被判补偿朱令医疗损失10万元。
第八,黑客
2002年3月25日,贝志诚以真实姓名发表《朱令案件的一些情况》。
在这篇长文中,贝志诚称几乎可以相信孙维就是杀害朱令的凶手,并爆料称孙维是因在民乐团同朱令争抢古筝演出机会而产生矛盾。
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提到,贝志诚曾在看望朱令时,听朱令喃喃自语说,“我还把孙维当好朋友,难怪她在我休息的时候老给我送咖啡喝”。
2005年12月30日,孙维在天涯社区发表声明,驳斥朱令案中的谣言,驳斥所谓孙家通过高层背景干预办案的说法,并称自己是清白的,也是朱令案受害人。
孙维的声明很快得到了其同学的回贴支持,力证当时实验室确实管理混乱,并表示孙维和朱令没有矛盾,孙维性格开朗没有高干子弟的架子。
2005年底,有“黑客”破解了孙维及相关人员电子邮箱,获得孙维指导几名同学支持她澄清嫌疑声明的“发帖指南”等资料。
2013年5月6日,新华网发表评论,诘问“案子卡在哪里?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随后被删除。
即使时间过去了那么久,朱令案仍然是个敏感话题。
第九,孙吴世家
一个是书香门第,一个是权阀贵胄。
孙家和吴家关联密切。孙维和朱令是同学,孙维哥哥和朱令姐姐也是同学,而孙维父亲和朱令父亲又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一切都是如此之巧合。
朱令的姐姐吴今在春游中蹊跷身亡,警方给出的定性是意外坠崖,但脸上身上却没有明显伤痕,手上的电子表时间也停留在了10点钟。
而孙维的哥哥和吴今恰好是同班同学。虽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有人称后来的朱令宿舍失窃案,正是孙维的哥哥所为。
但法律讲的是证据,没有完整的证据链就得疑罪从无。所以即使我们明知道凶手就在眼前,也只能无奈地看她表演。
在朱令50岁生日时,朱令父亲吴承之平静地说,其实我们已经知道真相了,对于事情本身,我们已经放下了。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