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瞿长福
新闻,要和时代一起面对——一篇报道如果能够影响或推动问题的及时解决甚至长远发展,这是记者的光荣追求,也是记者的职业使命。
20多年前,时任中国乡镇企业报记者瞿长福,他的长篇调查报道《“小玻璃”恳请刀下留人》不仅让沙河“小玻璃”度过关停难关,而且脱胎换骨,成为国内最大的玻璃集散基地。
瞿长福是如何做到一篇报道影响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
今天让我们来听听瞿长福述说这篇报道背后的故事。
20多年过去,这一幕仍然历历在目。
在高高的烟囱下,一双皱褶无奈的眼睛望着我,似乎在询问:真要立即关停吗?这是长篇报道《“小玻璃”恳请刀下留人——河北沙河市再生玻璃问题调查与思考》采访时的情景。
作为记者,能够在职业生涯中采写出问心无愧的新闻作品,尤其是作品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影响或推动报道所反映问题的及时解决甚至长远发展,这是记者的光荣追求,也是记者的职业使命。幸运的是,生逢改革年代,《“小玻璃”恳请刀下留人》没有辜负记者心愿,像一滴浪花,汇入滔滔不绝的时代激流。
时值1998年,国企系统正发生一件大事,国务院提出国有企业“三年扭亏”改革攻坚任务。这是第一年,临近岁尾,一些行业系统和大型企业向当时主管的国家经贸委报告扭亏喜讯。也有日子难过的,如建材行业,亏损。建材业寻找“病因”,发现“漏斗大户”是玻璃建材,一些国企几十亿投入的浮法大玻璃少有盈利,反倒是乡镇企业“小玻璃”生意红火——看上去,是“小玻璃”抢了“大玻璃”行情。“病根”呢,就扎在“领头羊”河北沙河市,当时这里竖起了几百根烟囱,是国内最大的“小玻璃”集中生产地。
不久,沙河市“小玻璃”企业受到突击检查,检查中暴露出产品质量不合格、生产不环保两大突出问题。有关部门要求沙河市迅速采取措施,拿出“小玻璃”淘汰关停报告。沙河市感到为难,也觉得委屈。此前,当地曾有包括“小玻璃”在内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四大支柱,其他“三小”已相继关停,只剩下“小玻璃”一柱支撑。据说沙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接到关停通知后召集四套班子主要成员彻夜开会,商讨办法。实在没辙,时任沙河市乡镇企业局局长陈家堂主动请缨,到北京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这一找,就找到原农业部主管的《中国乡镇企业报》,也是我入职的第一家新闻单位。通过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介绍,报社总编辑王燕生先生接待了来京“汇报”的河北省乡企局和沙河市乡企局一行人。那是周五,王总听完情况介绍,新闻热情溢于言表,责无旁贷,这就是乡镇企业报应该关注的大事啊!当即,王总召集报社经济部主任朱薇薇和我碰头,并指派我马上到沙河市采访。第二天,随来人一起,我们走高速公路直奔沙河市。
入夜时分,抵沙河,市里主要领导全在宾馆等着,表情急切。此时此刻,也只有乡镇企业报,算是企业的“娘家人”了。接下来我马不停蹄,不分白天黑夜地采访交谈、查找资料,从沙河到北京,从厂房到大棚。一通折腾下来,对报道有了底气。
当时提出关停“小玻璃”的主要理由,集中指向“小玻璃”在质量与环保上的两大“软肋”。质量方面,“小玻璃”属于再生玻璃,质量自然不能与“大玻璃”浮法玻璃相比。但“小玻璃”主要用于乡村民居、养殖大棚等低层建筑,价格便宜,多年来市场已自然形成“大玻璃”“小玻璃”分层,随着技改加力,“小玻璃”质量正不断提升。所谓环保,当时“小玻璃”冶炼燃料以煤为主,燃煤会排放一定二氧化硫,如果改进燃煤技术,或者燃料替换,排放即可达标。而且,“小玻璃”本身具有环保功能,其主要原料就是玻璃废渣。
找到症结,理清思路,《“小玻璃”恳请刀下留人》的长篇报道很快写成,发表时又配评论“抓大不宜砍小”,观点鲜明。还是王总,看过稿子之后当即拍板,头版整版刊发。头版是报纸脸面,扑面一个整版文章,对日报类,破了常规,少有。报道发出之后,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当即摘播,引起更广泛关注。当天上午,建材部门电话就打到电台询问摘播文章有什么背景。
接着,沙河市相关情况反映也通过不同渠道报送上级领导。很快,有关部门组成专门调查组再赴沙河市调研,并现场作出决定,给予沙河市“小玻璃”两年时间整改提高。柳暗花明,两年时间整改,沙河“小玻璃”度过一次几乎难以逃脱的“生死劫”,获得攻坚克难、转型提升的腾挪空间。痛定思痛,壮士断腕,如今,沙河“小玻璃”早已脱胎换骨,成为国内最大的现代玻璃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一篇报道,与“小玻璃”从丑小鸭涅槃为白天鹅紧紧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经济社会效应,这是记者关注社会现实所希望的效果。作为新闻报道,《“小玻璃”恳请刀下留人》大胆关注现实、不回避问题,体现了担当作为的新闻精神,属于新闻人共同追求的“爆款”。为什么这种并不“应景”的“爆款”能够发挥作用?我想,各种原因与机遇都有,但从新闻角度看,主要在于具备了“时代使然、使命担当、扎实采访”等几大关键因素。
新闻首先是时代的新闻,只有时代进步了,记者才能顺应潮流,有所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实践中对新闻规律积极探索、对报道空间大胆尝试蔚然成风,新闻报道形式更加绚烂多彩,政策层面和社会各界对新闻媒体寄于了更多更高期望。动力与压力,铁肩担道义,成为新闻人的集体精神写照,也由此产生了许多优秀新闻报道。
《“小玻璃”恳请刀下留人》发生时,乡镇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异军突起”,国民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乡镇企业在产品质量等方面有先天不足,如何弥补“短板”与时俱进,是一道时代课题。“小玻璃”报道与“有关要求”看上去不一致,但其实质精神都是为了更高质量地发展,这是共同方向与目标。因此,实事求是报道问题、解剖问题,就把握了这一时代逻辑,顺势而为,形成促成各方会商讨论的基础。
天时既定,面对问题,能否突破“禁区”,在于记者的魄力担当。手持“发令枪”的总编辑王燕生先生是中国青年报系出身,那时候许多有影响的新闻报道是中国青年报打头炮,包括中国青年杂志早在1980年就推出了轰动一时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大讨论,中青系许多骨干还成为其他行业媒体的领头人、创办人,是新闻界的“中青现象”。从中青系出来,王总的新闻观、新闻眼、新闻胆自然带有中青色彩。
“小玻璃”问题一出来,王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与痛点,特别是“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能否爬坡过坎上台阶,既需要自身努力,主动求新求变求强,也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给予转型提升的时间空间,不能物资匮乏时鼓励建厂,现在遇到问题就“一刀切”、一棍子打死,脱离国情农情,违背市场化、法治化精神,造成新的更大问题。由是,他大胆地举起了“发令枪”。
接令起跑,我知道首先脚底要勤,采访必须扎实充分,只有扎实采访,才能成就报道。问题性报道,怕的是事实不准确、事实有漏洞、事实不充分,导致观点立不住,经不住推敲,经不住质疑。反过来,采访深入扎实,事实本身就构成强大逻辑与鲜明主题,写作就有了底气,文章就有了厚度。所以,采访这一关一定守好。
那段时间全部精力都扑在采访中。有不同类型的玻璃企业,如股份公司、家族企业、私人企业、国有企业,好的、差的、转型的,沙河本地的、北京的,等等。当年沙河市人所皆知的“康必得治感冒”企业,就是从小煤矿转身过来的。有不同部门、场所的采访对象,沙河市环保局、建材局、农业局、乡企局、地方能人,中国社科院、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建材局,等等。还从国内外相关资料中了解到,对玻璃废渣之类的固体废料,仅有少量废渣用于沥青路面防滑,回炉处理依然是主要做法。
几个情景至今难忘。在沙河市乡企局大厅内,第一眼就见到一块大黑板,上面粉笔字工整地写着“谁来帮乡镇企业一把”的文章,是我前几天发表在乡镇企业报上的,局里当时就抄写在黑板上了,这更让我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到原国家环保总局,固废处同志告诉我,再生玻璃以玻璃废渣为原料,是固废处理好办法。事先没有联系,我直接到北京郊区一家有名的“小玻璃”企业摸底,厂长知道我为此事而来,中午特地拧开了热乎乎的小瓶“二锅头”。就这样,一张清晰的“玻璃图谱”逐渐形成。
时光荏苒,“小玻璃”已一去不返,但从中体现的新闻精神并没有成为新闻“易碎品”。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我们都有许许多多的新老问题,有许许多多的新旧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需要记者与时代一起思考,一起面对,并努力以闪耀着“时代精神、使命担当、扎实采访”生命力的作品彰显新闻责任,点染新闻天空。
作者:瞿长福 经济日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