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关(倪向阳)
眼虽闭着,心却醒着。
——禅悟
对中国文人而言,视为生命中重中之重者,莫过于汉文字了。
汉文字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一起,共同记录着中华民族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文字的时代载体功能别无他物可以替代,汉文字的杰出贡献,宛如群星璀璨中最耀眼的那一颗。
仰望星空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看到我们的过往。历数世界几大文明,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尽管历史是顽强的、坚韧的,却难免一次次被无情打碎,后人偏偏从历史的碎片——比如,甲骨文上发现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文字,至今仍在使用——历史可以打碎,而文字就在那里。
我在《<汉文字干支>赋辞》中曾由衷地感叹道:“呜呼噫!古国泱泱,山高水长;文明厚积,文正字张!纵经历朝代兴亡、诸侯割据、列强瓜分;更何谈台岛孤悬、四海侨居、五洲经商。怎敌我书同文、字同根、人同祖、语同腔?怎比我文焕采、字成法、布草野、动庙堂!因以赞曰:千秋万代汉文字,古今中外互联网。”
这是炎黄子孙发自肺腑的“认祖归宗”,是汉语言文字把我们“连”在一起的“脐带”,真正使“百姓”“五十六族”人与人之间“谁也离不开谁”。
我以为以上启示皆来源于一本书,一本文字研究专著——《汉文字干支》由语文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全国发行,编著者陈亦民。该书于2014年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摆上书架;2015年5月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2016年10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历史的发展往往有一定的偶然性,名称源于《汉文字干支》书名的“兴安盟汉文字干支研究会”,这一学术性团体出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于相对偏远的乌兰浩特小城。记得那是2014年6月6日上午,在乌兰浩特市众仁酒店。组建这一团体的成员,没有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也不是汉语言文字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些人所拥有的,是对中华文化的由衷地热爱,是对汉文字的浓厚的兴趣。而爱和兴趣,不只来自于作为中国人的天然的质朴的情感,更来自于理性地思索和科学地辨析。这些人是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作自己的社会担当,为建设文化强国,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尽一份力。
汉文字干支研究会成立后,积极组织会员研讨,确定各方面选题,格外注意中国语言文字研究领域动态,不定期出版,内部会刊《汉文字干支研究》与盟内外相关学术团体交流互鉴。在交流互鉴中,我们结识了兴安盟中原文化促进会的主要领导,得知中国文字博物馆建在河南省安阳市,遂生“朝圣”之意愿。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被最早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迄今为止,已发现了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的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的方方面面,信息量大,弥足珍贵。建在殷墟出土之地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立足于“甲骨文故乡”,是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荟萃国家文字精华,集成考古发掘成果,其蕴含可谓博大精深。殷墟和博物馆合成“汉文字源流”之“圣地”,实乃恰如其分。
“朝圣”必备“贡品”。历时20余年编著的《汉文字干支》一书,即为“觐见之礼”。统揽其著述,该书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对汉文字因形见义的本质特征、造字理据、形义音演化进行缜细研究,从面对汉文字体系的内部结构内在联系即其认知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在国内外同行中自出机杼,后被馆方所认可。
大业勃兴行远,盖因草创初心,很有必要将那些发起“送展最初动议和设计”的有识之士们,记载在研究会发展的史册上,他们是:陈文福、苏松江、倪向阳、陈栋志、李化、李中直、张桂杰、吕彦君、郑华影等。出资赞助并圆满安排此行的刘喜良、吴美洁夫妇。此行得到安阳市政协、公安部门领导同志的鼎力支持;安阳市电视台的媒体朋友全程采访并接续播映。著名书法家、中国文字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俊国同志,代表中国文字博物馆,会见专程送书的陈亦民、倪向阳二位,接受《汉文字干支》一书,并向作者陈亦民颁发证书,刘喜良先生和博物馆专业人员现场见证。
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其时正当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初始,2013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导向明确地提出“文化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李克强同志在后来更加强调:“我们中国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搞通搞透。”《汉文字干支》一书的出版,汉文字干支研究会的成立,借助“突出优势”,深入发掘汉文字这一“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属于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尚能清晰记得,来自全盟各地的首批60多名会员参加成立大会,中共兴安盟委、盟行署、盟人大、盟政协等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盟委统战部部长孙德敏、盟政协副主席黄宝平、盟政协原副主席周岩、盟人大秘书长贺希格、盟工会副主席王宏伟、盟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钱玉成等领导同志亲临大会。盟委宣传部、盟教育局、盟文化局、盟民政局等分管部门,都通过信函、电话等不同方式,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这一系列“积极信号”,给研究会定下“基调”,预示着光明而悠远的前景。当选会长陈亦民先生,挥毫泼墨,联语壮怀曰:“探索汉文字干支提振中华自信,梳编音形义经纬弘扬民族精神。”
“中原,是轩辕黄帝肇始中华文明的地方,是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地方,是许慎编撰《说文解字》的地方。安阳,是最先出土甲骨文的地方。中国文字博物馆,是荟萃中国人智慧结晶的地方。中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把《汉文字干支》送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当然也是我的又一个梦想。我希望《汉文字干支》这部书的精髓,能回归中华文化的源头,再流经黄河,再流进大海,再流向全世界。”“朝圣”之旅,让陈亦民先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世界性的震撼力,“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兴安盟汉文字研究会在他的主持带领下,一如既往按章程迈步前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家族文化的倡行者胡砚先生,为《汉文字干支》一书收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而逸兴遄飞,他以《无古不成今》为题写道:
我从心底里祝贺陈亦民老师的《汉文字干支》一书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这是永久的传承,意义重大。作者在“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中,不惜十年坐“冷板凳”成就此书,为国家民族做出不朽的贡献,其匠心独到的人格魅力值得称赞。
近年来,《文艺报》上不断载文:《文化建设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当代作家对传统汉语的再造》、《当汉字面对世界》等。文中称:无论时势如何变化,“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神追求,都是向往的高度,和不可放弃的文学底线。面对“汉语不断地被西化”网络传媒的渗透与同化,甚至就连唱歌儿的青年人也不时冒出一串英语,搞得听众一头雾水,采访他时他竟不屑地说:如果老百姓都能听懂,还要我们歌唱家做什么?真是文化走狗比当今贪官还可怕!可陈亦民老师仍在坚守着“方块”文字的阵地,留下传统道德的根脉,这是值得我们文化人学习的。中华古国,文字宝库,博大精深,为给“会刊”撰稿,我曾读过《历代名臣诺法暴考》一书,仅就名后“避讳”一款就趣味多多,一是“空字”、二是“缺笔”、三是“启字”,只因刘恒的“恒”字,后来“恒山”都叫“常山”了。如果都像陈亦民老师从根儿上学起,又何必出此后果??守护汉字,汉语的纯洁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陈老师开了个好头,倪向阳老师则给予充分地理解和支持,我们每个人都应像他们那样,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当作自身的责任。当听到《汉文字干支》被收藏的消息,我在日记中写道:在甲骨文出土的地方/《汉文字干支》被收藏/作者陈亦民的名字/永远在书中闪亮/也许有一天大家会离开/可这本书仍在那里发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天干地支/秋收冬藏/无古不成今日事/六律六吕调节阴阳/只有种下根脉/才能挑起脊梁/作者为子孙留守/嫁娶的衣裳。
借“汉文字干支”的光,我随同陈亦民先生前往河南。20多年前我到过开封、洛阳、少林寺等处,安阳总是“擦肩而过”,曾留下过的遗憾,由此次“朝圣”填补了。“一去源头溯,两拜三千年”,在汇报会上,我用这样一个标题,述说自己内心的波澜——
有幸,陪同语言文字学者陈亦民先生前往河南安阳市,圆满完成此次“汉文字朝圣之旅”。更有幸,中国汉文字发源地的“老家河南”的亲友同仁们慨然接纳,使我沉醉在礼仪之邦的家风乡情之中,直至飞机返航落地才醒来。
在安阳参拜了两个博物馆,都与汉文字有关,一个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另一个是安阳殷墟旧址博物馆。如果说前一个是中国文字的浩荡江流,后者则是涓滴源头——虽然从这里到那里乘车仅需几十分钟,岁月尘封下却是3000多年的漫漫长途!
在殷墟旧址漫步才恍然得知:110多年前,沉睡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重见天日,文化界为之震撼,世界为之注目。甲骨文的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多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改写了世界文明史的记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并由此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促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使得20世纪中国的学术轨迹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无疑,甲骨文是有生命律动的,其所承载的人文因素是其沉睡地下3000多年至今却依然熠熠闪光的原因所在,而连同其被发现、被考古的过程也被赋予深刻的意义——”从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学术先贤的脚步中获得启示,更好地履行知识分子继往圣、开来学的历史使命,让中华传统文化这课老树不断绽放出学术“新花”,更是为甲骨文的“生命”增添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的外延,接续了新的年轮。
脚步是随着甲骨文向前走来的。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字体的演变,纸张的出现,,典籍的问世,书写的升华,笔墨的精进……次第展显,纤毫臻美。由是感叹自己真是三生有幸——自己作为一个中国文字的使用者,能不庆幸、能不感恩吗?生下来或一人学,先祖先贤先哲就把成熟完美的汉文字交付于我,那是何等的恩典!我认为,世上最美的文字超越所有最贵重的礼物……也由是回想起临出发时写的一首七律:
认知言语字养文,魂系类黄始祖根。
屈子骚成源甲骨,相如赋就擎商殷,
循天法地干支著,达意宏声大写人。
玄鸟高飞前进进,至今仍奏国歌音。
诗言志。谨以此诗表达我对中国文字的赤子敬爱崇拜之情。
那天是2015年6月5日。
安阳,哪一天还能再回到你的怀抱?
殷墟,哪一天还能再走在你的地上地下寻珍觅宝?
中国文字博物馆,哪一天还能再见到你的大门前的金色玄鸟呢?
世界文字博物馆,你是在建呢?还是即将竣工了呢?
(完稿于2019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