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如果一切毁灭了”?
这不是杞人忧天。
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在短短的四十余年,从农业社会快速转变为工业社会,而且正在向后工业社会迈进。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都在新陈代谢,今天看上去很坚固的东西,明天就像烟花一样纷纷落下去了。大家想一想,十年前,我们能不能想象中国现在的模样?电子商务、高铁、私家车、5G网络、庞大的物流网络……
速度让一切事物都变得速朽,永恒似乎成为一种神话般的梦想。
然而爱情偏偏就是一种追求永恒的愿望,在一切都在速变的世界里,我们渴望有一份不变的情感。
樱花落了,第二年春天还会绽放,但人的爱情失去了,永远不会再来。
作家们太明白这一点,他们所写的爱情诗、爱情小说,凝聚起来就是一句话:要珍惜!我这里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位大文豪:1875年出生于布拉格的诗人里尔克。
他被称为近代欧洲最伟大的三大诗人之一,一生和一个又一个女性相恋,最后都无疾而终,为什么?
因为他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保持孤独,在孤独中从事自己的艺术创作。他理想中的爱情,是“一个人必须保卫另一个人的孤独”,而且在爱情中,互相在对方身上彻底实现自己的自由。
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里尔克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不由得感叹:人们要想进入爱情,“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爱的真谛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也不是与另外一个人结合,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崇高的动力,让人去成熟,让自身完成一个世界,为了另一个人而努力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退缩的要求。”里尔克说的和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爱情十分不同,但是他讲出了一个道理:在现代社会,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儿!
每个人都想自由地生活,都想在恋爱中找到一个让自己无拘无束的理想恋人,男人这么想,女人也这么想,可是,对两个本来陌生的人来说,哪有这样天衣无缝的美妙相遇呢?
这就犹如上帝把一个苹果分成两半抛向人间不同的方向,里尔克的爱情就是这两半苹果的重新组合,可是一半遇见另一半的概率几乎是——零!
然而,也有人实现了幸福的爱情,我可以在这里举个例子:1837年。美国有一个名叫霍桑的年轻人,30岁出头,小说写得不错。
但他不甘于舞文弄墨,想在政治领域里有一番作为,于是去当了公务员。
政治圈里关系很复杂,党派冲突、小圈子文化,都是霍桑不能适应的。
他这个人比较率直,浑身都是文学气质,所以在官场上一直混得不如意。
1848年,美国总统换届,执政党也换了,霍桑随即被撤职,灰溜溜地回到故乡。
这时候的他特别沮丧,觉得一生都暗淡无光。
他的妻子却很高兴,跟霍桑说,我早知道你搞政治不行,迟早要被打回来,你就别再想那些政治的事儿了,专心干你自己最有价值的事。
霍桑一脸疑惑,问妻子,什么是自己最有价值的事儿?
妻子的回答干干脆脆:写小说,你就是一个搞文学的人。
霍桑不相信,觉得自己哪有那么大的天分。而且他还有个另外的担忧,丢官回来以后,没有收入了,没有收入怎么维持一家人的生存呢?
在社会生活里,很多男人都遇到这个难题,明明有最喜欢做的事情,却不能去做,因为最喜欢的事儿不挣钱,为了谋生,只好去打工,天天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妻子知道他的担心,接着告诉他,你放心,我早知道你会被赶回来,这些年一直在悄悄攒钱,攒下来的这些钱可以保证咱们家好几年不愁生计,你就安心写作吧!
霍桑太感动了,真是个娶了个好老婆,她非常清楚丈夫是个什么人,知道他的才华在哪里,也知道他的迷失在哪里。
在最困难的的时候,她更知道丈夫的未来在哪里,明白他现在的困难在哪里,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他、鼓励他。
这就是爱情啊,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霍桑立刻投入小说创作,不到一年,写出了经典小说《红字》。
从霍桑夫妇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确实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可以使我们在纷乱的社会生活里面找到自己,让生命水落石出。
然而我们也应该知道,霍桑的运气极好,他也许就是遇上了自己的另一半苹果,这么美好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很稀少的。
我们今天的人们都忙碌在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也许你在熙熙攘攘中,确实遇上了那个最适合你的人,但你却不认识他,擦肩而过了。
而你天天相处的人中,却始终没有让你心动的人。
这让人特别感叹,如果爱情很好相遇,谁不愿意愿意放下眼前的功利,去追寻那一份最美好的情感。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那样美好的爱情,不会在一个人无知时来临,要遇到那个非常对的人,需要经历多少风雨、走过多少曲折!
就像沈从文当年写给张兆和的信:“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话听上去很浪漫,细细体会是很有深意的。沈从文在湘西的故乡,看到军阀混战,人头滚滚。他那么一个简单的人,看到那些那么复杂的三教九流,看到那么多的残酷。直到他遇到张兆和,一下子他看到了单纯,看到了自自然然的美,心里的爱就像四月的野花一样恣意地打开。
他知道这是最好的生活。
也就是说,只有自我经历成长到一定程度,我们才能识别和确认,什么才是我们最终所寻的那一个人,是那份美好而罕见的爱情。
是的,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反过来说,我们要去追求爱情,首先我们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爱的感情的人,是一个懂得爱情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遇到那个人的时候,一瞬间把真爱识别出来,你才能全身心的投入。
但是,这仅仅是爱情的第一步,其实更难的是还在下一步:相遇之后有了爱,怎么去保持它?怎么去更新它?怎么去发展它?怎么让爱情变成你的一生。这正好是我们这个文学课的爱情系列要分享的重点。《诗经》里边写爱情,有一句极其深切的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我们在爱情生活里边见得太多的一种伤痛。相爱开始的时候都那么美好,但却很难长久保鲜为什么会“鲜克有终”呢?为什么后来就会出现那么多问题,甚至解体呢?
莎士比亚戏剧里边有很多女性角色,都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婚姻。但是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之后,这些女人都变得平淡无奇,都说不出什么有生命灵趣的话了,似乎人生就是一场婚礼,婚礼之后,女人消散于油盐柴米的繁忙,爱情顿时无影无踪。
中国的一份情感婚姻调查中,发现如今的离婚74%是由女性提出来的,而离婚的理由大部分来自生活的琐细。
这说明爱情最大的难关是在相爱之后,如何生长,如何展开,如何在平淡的日常中过出爱情的美好,这个问题会压垮很多人。
一个人的爱情在生活中被压垮,这是一个特别常见的现象。
原因千种万种,根本的一条,是人们精神的软弱。
软弱是个巨大的生命缺陷,偏偏是我们社会的常见病。
软弱又特别让人痛惜,明明是一份非常单纯的、非常美好的感情,就是因为这一点点软弱,全部失去。
动画片《白雪公主》里,公主被王子轻轻一吻,她就醒过来了。
这看上去很美,但为什么一定要别人来吻一下才会醒呢?
关键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发出内心的力量,走过生命最艰难的时刻?
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问题,也是我们最关注的重点。从本质上看,软弱虽然常见,却是个短暂现象,软弱是精神的变形,是在一个巨大的压力或者巨大的困境之下,个体的孤独、彷徨、无助。
但是只要我们转动一下心灵的方向,就会豁然一亮,就会发现软弱只是一种心理处境,我们可以用坚决的行动上跨过去,生活就变成另外一种逻辑。
人生往往决定于一瞬间,就看你怎么选择,而这种选择,需要我们的内心动力,爱情常常会给我们带来这种动力。
爱情是对每个人决定性的考验,如果爱情都不能改变你,你的一切注定黯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