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乌克兰局势再次引起了外界关注,回顾一下乌克兰冲突的历程,我们总是听到一个词汇——“混合式战争”。
那么这种新形式的战争究竟是怎么进行的,为什么在乌克兰它陷入了僵持的局面,让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虽然当时成立了独联体,企图从政治、军事、经济角度维持苏联主要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
但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独联体形同虚设,乌克兰境内苏联驻军也被一分为二,大部分苏军成为俄军,撤回俄罗斯,或者按照两国协议,继续在俄罗斯出资租用的军事基地内驻扎。
乌克兰只保留了一支规模和实力相对弱小的军队。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曾经是苏联重要的粮食产地和重工业基地,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守着金饭碗讨饭”的境地,毕竟在苏联国家统一规划下几十年的建设,不可能让乌克兰这一个地方具备完整的各种产业,实现全面自给自足。
所以独立后的乌克兰实际上仍然主要得和俄罗斯进行贸易,并以此作为本国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俄罗斯的经济大家也都看到了……
其实这事儿咱们说个比方吧,乌克兰在苏联内部那就像是肝脏,功能非常重要,对苏联庞大身躯的总体健康有着巨大的意义,但同时,因为这个肝脏很大,功能很强,它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
而苏联解体就好比是把乌克兰给切割出去,接上管子成了“体外肝“,然后理论上可以用它的功能为欧洲去服务,让欧洲给它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不必再全部从俄罗斯获得。
而俄罗斯因为不需要那么多的肝功能,也可以减少给乌克兰的氧气和营养——然而问题就在于……
最后事情就变成了,身体虚弱的俄罗斯只需要那么一点肝,乌克兰也就只能获得那一点肝功能换回来的少量营养。
相比之下肝还在苏联身上的时候,不论苏联实际需要多少肝功能,总得给乌克兰提供足够的营养——
当然现在苏联都已经动了大手术,心肝脾胃肺都和肝一样脱离了,俄罗斯因此变得非常虚弱,但反过来它也不必再养活这些为了维持苏联的庞大身躯而变得十分庞大的器官。
乌克兰作为一个肝,它的生理机能非常不完整,必须有外来营养支持——
然而与俄罗斯的贸易,从国家计划变成对外贸易之后……
血量实在是太少了,日子完全过不好,自然导致肝细胞们日益不满啦。
乌克兰也想要转向主要为欧洲服务,融入欧共体——
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欧洲经济也并没有景气到可以带得动乌克兰的地步,而且它们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肝,不需要乌克兰这么一个巨大的肝……
乌克兰西边的邻居波兰,相比之下在欧盟内日子过的反而还可以,为什么呢?
因为波兰本身工业体系不像乌克兰那样彻底倾向于军事重工业,可以承接大量欧洲国家的中低端产业转移。
怎么说呢,简单举个例子:欧洲国家总不能把自己的坦克业务外包给哈尔科夫坦克厂吧?
此外,波兰的农业也和西欧的需求更加接轨,毕竟它的农业出名的是各种水果经济作物和畜牧业,而乌克兰是大量的粮食,欧洲其实不怎么需要……
再加上波兰的矿也不少,距离西欧也更近,运费自然更低,更容易卖出去,因此其采矿业也混得风生水起……
某种意义上说,波兰就是欧洲外接的肾,和乌克兰这个肝并不是一路的。
一来二去,在俄罗斯糟糕的现实和波兰、西方积极的宣传双重影响下,乌克兰西部相当多的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并不符合现实,但符合他们期待的想法——
一切都怪俄罗斯,只要切断和俄罗斯的关系,和波兰一样融入欧洲,我们的日子就能好转。
而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没闲着,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仍然是以俄罗斯族为主要人口,更不用提还有个克里米亚,这两个地区的人都是俄罗斯族。
血缘和文化上来说乌克兰东部当然是更接近于俄罗斯,再加上他们的生活主要也是更多的靠和俄罗斯的贸易维系,俄罗斯在这儿下点力气一宣传,泛斯拉夫民族主义的情绪就上来了。
事情最后在乌克兰2013年爆发,西方势力煽动支持的“迈丹革命”颠覆了乌克兰的政权,新上来的政权决心在脱俄入欧的道路上狂奔下去——
虽然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这其实挽救不了乌克兰的经济状况,但是乌克兰的民众自然是不想听这一套,他们还是一心一意觉得“波兰路线”可以成功——
即使很多其他东欧国家想要复制波兰路线都已经失败。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他们对于乌克兰彻底切断和自己的联系非常愤怒,毕竟俄罗斯还需要乌克兰的肝功能——
洲际导弹还要在南方设计局修,坦克还要哈尔科夫来设计(T-14的思路主要也是哈尔科夫局提供的)、飞机战舰还需要乌克兰生产的发动机……
最重要的是如果丢了克里米亚,那俄罗斯黑海舰队都可以不用搞了。
从上述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俄罗斯要“尽复故地”,收复整个乌克兰,虽然在军事上完全有可能,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说给自己添了一个巨大的麻烦,而且乌克兰人民,尤其是西乌克兰人民肯定是不支持的。
但反过来,俄罗斯要在东乌克兰扶植一个亲俄的割据势力,乃至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是有可能的,并且势在必行,并且经济上持续疲弱的西乌克兰,反而将成为欧洲一个扔不掉的麻烦,而不是又一个“波兰式”的榜样。
俄罗斯采取的行动被称为“混合式战争”,这个概念本身是美国人提出的,其含义和曾经引起很大反响的“超限战”概念相似,就是将军事和非军事手段一起用于战争,同时模糊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的界限——
具体在乌克兰,就是在俄罗斯的支持和煽动下,东乌克兰境内各地爆发反对乌克兰政府的运动,并最终演变成亲俄的民间势力和哗变的乌克兰军队驱走忠于乌克兰的地方政府,枪毙亲乌克兰的地方政治人物,夺取武器装备,直接控制了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州。而在此前,俄罗斯已经直接出动军队,控制了克里米亚。
尽管亲俄武装的作战也相当顽强,但在乌克兰正规军的炮兵、坦克优势和相当狂热的右翼志愿者的攻击下,他们并未能阻止对方的步步进逼。
到8月,俄罗斯军队开始派遣若干精干的营级战斗群进入乌克兰东部,由此开始了混合式战争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俄军将高科技力量带入了这场战争之中。
侦察无人机、通过数据链指挥的现代化炮兵,精干的先进坦克兵力,以及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和侦察兵,配合数量庞大的民间武装力量,迅速扭转战局。
在8月的几场歼灭战中,乌克兰军队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亲俄武装迅速夺回了大量此前被政府军夺占的领土。
至于究竟乌克兰损失有多大,目前很难具体统计,但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曾在明斯克和谈期间表示,乌克兰武装部队在战争期间损失了60%-65%的现役装备,这差不多也足以说明他们到底遭到了什么样的打击了。
2014年9月,在白俄罗斯的调停下,乌克兰内战各方在明斯克开始进行和平谈判,双方签署了第一阶段的停火协议,但实际上这一协议并未能够真正落实。
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在此期间,乌克兰和亲俄武装围绕顿涅茨克国际机场展开激战,那里的战斗从9月28日一直持续到了2015年的1月21日。
乌克兰军队是倾尽全力死守机场,并且该机场的坚固庞大的建筑也为乌军提供了很强的保护作用,击退了亲俄武装的多次进攻。
最终,1月20日,俄军特种部队和工兵对坚固的新航站楼进行了大范围的爆破,将其整个天花板炸塌,掩埋了不少乌克兰士兵,乌克兰军队因此才最终被迫退出机场。
2月15日,双方签署了第二阶段停火协议。
此后几天,亲俄武装在杰巴利采沃、顿涅茨克国际机场取得重大胜利,稍后又在马里乌波尔等地遭到挫败。
双方终于都达到了筋疲力尽的边缘,因此军事行动的烈度得到降低,双方开始按照明斯克第二阶段停火协议撤出重型武器,战事基本得到了平息。
2020年7月,双方第29次达成停火协议,但是又和往常一样,在协议墨迹未干就又发生冲突。这也是双方最近的一次达成停火协议。
不过尽管双方完全停火并未实现,但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还是在11月时发表发表讲话说,乌克兰士兵在战斗中的死亡率已经减少到了此前的十分之一,截至他发表讲话时,乌克兰只有3名士兵被打死。
我们此前翻译过美国西点军校发表的针对俄军营级战斗群的分析文章,即使是美国陆军完整的重装旅,在兵力上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对抗这种营级战斗队都会非常危险,甚至有不小心被对方狠狠咬一口遭到惨重损失的可能。
乌克兰军队目前实际上是在用旅级部队当做集团军级部队使用,其兵力密度,火力密度、机动能力、指挥控制能力都远达不到美国旅级部队的水平,想要给俄军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失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如果轻举妄动倒是可能被亲俄武装再打出几个大歼灭战。
但现在即使是北约也无法在乌克兰投入如此的力量——
目前俄罗斯和北约实际上已经进行全面的军事对峙,尤其是波罗的海方向、白俄罗斯方向上,俄军摆出了随时封闭波罗的海三国与北约路上通路的架势,而北约方面也不得不相应增强对这一方向上的部署。
北约不搞全面动员的话是无法凑出足够在乌克兰展开进攻行动的力量的。
当然了,反过来俄军由于经济等因素的限制,要想大规模动员军力展开进攻也基本不可能。
事实上整个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和乌克兰冲突,对于我们解决台湾问题都有启示意义。
有人设想过对台湾是否也可以采取“混合式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台湾的情况和乌克兰还有所不同,很难设想在台湾出现民间武装直接推翻地方政权并进行游击战这样的情况,而跨海峡为这些民间反独促统力量提供武器装备、物资支持乃至作战指导,也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照办克里米亚或者东乌克兰到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依然是解放军正规作战力量的渡海作战。
但是,混合式战争理论对于解决台湾的治理问题,以及削弱台独分子抵抗意志却有其价值。
台湾的民众从血缘、文化角度讲并未真正形成与中华文化圈的隔阂,在使用军事手段打击和摧毁其现有的反动政权机器之后,如何做好这篇文章,现在实际上应该开始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