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就会被卡脖子、牵鼻子,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
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市场换不到的。我们必须争这口气,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增强抓核心技术突破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但整体上看,我国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在集成电路、芯片等半导体行业,以及工业设计软件、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系统平台、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与应收上差距更大。
以芯片为例,我2013年起每年进口芯片超过2000亿美元,2018年起超过3000亿美元,2020年已逾3500亿美元,达到原油进口量的2倍。
不仅市场代价巨大,还面临严重“卡脖子”的风险,危及到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没有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就不可能有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需的信息化。
核心技术是网信事业亟待突破的短板。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科技创新领域,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
芯片及集成电路更是信息领域尖端技术最密集、最鲜明的体现。2020年全球半导体总收入达到4498亿美元,相比2019年增长7.3%。
但以美国为主的前十大半导体巨头就占据了56%的份额,其中,美国英特尔的销售额为702.44亿美元,占比15.6%;而因美国打压,我国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已经跌出前15名。
我国在技术与市场上,都处于相当落后的境地,在这一核心信息技术领域,突破任务艰巨。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迅速,无论是芯片设计、封装、制造,都呈现高速增长状态。但高级芯片却依然极端依赖进口,而迟迟无法在技术和市场上取得重大突破?
在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要集成数十亿晶体管和线路,而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技术难度大是最显见的原因。
但实际上,技术难度大本身,并不能足以阻止我们实现突破。
形成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仅面临技术难题,还面临材料技术、制造工艺、制造设备以及生态链构造与专利壁垒。
正是这些方面,形成了信息技术软硬件系统生态链和价值链。即便有更好、更先进的技术,也很难取而代之。
更何况,技术的底层是基本原理、基础理论与思想;而所有这一切,又都与人才有关。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信息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史无前例的挑战。
但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要实现命运的自主,不是需要突破,而是必须突破。
最重要的是,要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
重中之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培养、吸引、爱护、用好互联网技术人才,能者上、庸者下,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
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必须认识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好像是“点”上的事儿,但实际上是比“面”还广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三维立体重大工程。
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国家战略,也成立了相关基金。
应该继续发挥我国集中优势办大事的传统,更好整合政府与企业、技术与市场,实施精准扶持,从而精心布置擘画,形成战略合力,实现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