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狼文章”:是引领潮流,还是拉低民智?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69738次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大概是从崔永元“撕冰”以来的最近一段时间,民间舆论场忽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趋势:微信公众号里阅读率10万+的爆款文章呈井喷之势。而在这些蹭热度的时尚文章背后,则是一批以吃“人血馒头”为生的“订阅号写作生意人”。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一篇时尚爆款文章有的时候“赞赏款”高达十几万元。在没有严苛的税收监管的情况下,一篇一二千字的稿件能有如此高的回报率,当然会使一些民间作者趋之若鹜。在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中,作者罗尔在其公众号里通过发表文章居然获得270多万元的“打赏”。
如果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爆款文章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传播规律:紧靠“震中”。第一时间写作,第一时间群发——不管对与错,只要保证即时性地掺和进去,就能顺利蹭到热度。道理很简单,每一个社会大事件的“地震”都会产生“圈层效应”,即传播热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层减弱,直至一周后被人们彻底遗忘。人的记忆周期比鱼要长,但是也仅有7天。
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通常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之时,很多人会进入一种群氓状态。按照百度的解释,群氓,“就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同质均一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他们拒绝理性而复杂的思考,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只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
请注意“提供”这个词。善于抖机灵的时尚作者们,恰恰是抓住了如此商机。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提供”一篇带有鲜明站队功效的带路文章,就会毫不意外地招来一群“饿狼”。
然而,这些热闹的“喂狼文章”多数都像薯条汉堡包一样,既无实质的思想内涵,也无深远的社会意义,更谈不上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有些文章简直是在博下限,故意拉低民众智商值。
而如果你想给那种群氓式的狂热降降温、泼点冷水、送上一盘可口而营养的正餐,很多时候遭遇的却是好心被当成驴肝肺。
王旭的正餐就被踢到了地上。在前段时间,这位前《新京报》记者、微信公众号“王旭的王”的作者,连发了三篇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文章逆风批评崔永元。这些文章就像捅了马蜂窝,在网络上听取群氓们骂声一片,让王旭直呼“人间不值得”。
站队时代里,另一位满怀失望的人是六神磊磊。他昨天推送了一篇并非时尚的文章:《别费那个劲了,成年人是说服不了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收获了一个10万+,我想原因大概是该文阐明了一个困惑成人世界的基本原理:两个立场不同的群体,为什么总是费劲巴力地希望互相说明对方。
“人到了成年智商就基本上固化了,该聪慧的基本就聪慧了,该无知的也基本就无知了。所以,统统都得向我学习。我就不说服。在国外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起住,他不吃转基因,我吃,我们互相不说服,所以就很和睦友爱。”六神磊磊说。
无论怎样,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尽管稀缺,但仍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