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张图吧。
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是中组部2017年的官方数据。
根据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将近620万的综合管理岗公务员里面,只有4.7万是厅级干部。这个占比是7.5‰。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两点,第一点这张表里只列出了综合管理岗位的公务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公务员总数是七百万左右。因为还有将近一百万的专业技术岗的公务员,如果把这部分人也算上的话,那么这个比例就只有6.5‰。
也许有人会觉得,1000个公务员里面,你就有六七个是厅级以上干部,其实也不算低。
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些厅局级干部大部分集中在省级和中央部委的一些单位中。
也就是说,占我们公务员人数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绝大部分的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的公务员里面,是基本不可能出现这个级别的。
要知道,除了大学校长,国企老总以外,只说党政机关的话,一个标配的地级市,只有常委,还有不在常委的四大班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副职,以及公检法系统的正职,才是厅级干部。
而且一个市里面只有四大班子的一把手才是正厅级,其他都是副厅级。
所以一般来讲,一个五六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里面的,厅级以上领导干部不会超过40人。
而对于市以下的县和乡镇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厅级干部的。
因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的一把手只是正处级,还是一个乡级行政单位的一把手只是正科级。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考公务员,到了地市级以下的机关工作,那么你这一辈子努力成为厅局级干部的概率基本是零。
不论你有多么努力。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努力的事儿。
且很多地市级的党政一把手都是自上而下,从上级调任的,很少有自下而上干上去的。
你可以搜搜我们国家近300个地级市的党政一把手履历,几乎没有从本地市直机关一步步干到一把手的。
知乎上有一个相关问题,我考了县里的公务员,我这辈子干到县长的概率有多大?
我的答案也是,基本为零。
前面说的这个厅级都是指的实职,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厅级待遇。
2018年中组部和人社部出台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管理办法。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办法的十八条。
根据这一条,我们可以推出如下结论:
(1)在县(区)乡镇,工作到退休大概率二级主任科员,少部分一级主任科员,极少部分四级调研员;
(2)在市直机关,工作到退休大概率一级主任科员,少部分三级或四级调研员,极少部分一级或二级调研员;
(3)在省直机关,工作到退休大概率二级调研员,少部分一级调研员,极少部分二级巡视员;
(4)在中央部委,工作到退休大概率二级巡视员,少部分一级巡视员。
所以对于基层的广大公务员来说,你要早点明白,很多时候你的层级根本就不是努力的事儿。
你在一个乡镇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厅级,除非你脱离了这个平台,到达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方法有3种,一种是辞职了再考,一种是参加遴选。还有一种是找人把你调上去。
而对于省级以上的机关单位的公务员,我想说的是,你要明白平台和个人能力之间的界限。
你能达到更高的行政级别,并不是因为你就一定比基层的公务员优秀。
而是你站在的比他们更高的起点和平台上。
千万不要把平台的高度当成自己的能力高度。
都已经答完了,我才发现前段时间我刚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一辈子都没有到处级干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发现最近知乎上这种问题真的是越来越多了。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这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说过的一句名言。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里面也被引用过。
在这里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和我一样在体制内工作的人共勉。
如果你对现在的状态满意,那么你就踏踏实实的立足岗位,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如果你对现在的岗位和状态不满意,那你就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争取到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不过,不论你在什么样的层级,都不能忘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能力有大小,工作有分工。
追求达到更高的层次当然没有错,但也不要为了追求这个,就忽视了更重要的事情,忘了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