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新闻纵横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视界

若今冬新冠与流感交织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我们应有所预判、有所准备!

来源:新闻纵横网 浏览次数:2366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作者: 黄玲玲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一切都会过去的,惟有真理长存。然而雁过留痕,疫情期间,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经历都会在我们心中刻下一道道烙印。
2003年,当SARS来临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周琼教授还只是一个学医的研究生,当年的武汉并不是SARS的主战场,那时的她稚嫩、无畏。
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降临,经历了3个多月的战“疫”洗礼,周琼已成为了一个身经百战的呼吸人。3月2日,当昔日住满被感染患者的4楼1病区关闭时,周琼不由自主地再次爬上了4楼,拍下了一张空荡荡的楼道的照片。“当你面对空空的病房,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但,就是想把这张照片给留下来,这是值得我一辈子去记忆的一段时光。”
用审慎的眼光看待新冠肺炎
在周琼为被感染的武汉协和医护人员努力救治的同时,中日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已经在武汉呆了一段时间,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曹彬见到了令他非常震撼的情景,部分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之严重远超往常。“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是离患者最近的大夫,一定要利用好在患者床边的时间,充分把握患者病情,特别是在患者病情急转之下时,作出客观的决策。”即使已经到了晚上11点半,工作了一天的他,在金银潭医院站着主持病例讨论会时,语调依然如常,没透露出一丝疲惫。
“在这次疫情中,包括呼吸学界在内的整个医学界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武汉表现出了非常卓越的、高尚的职业精神。在科学上,对新冠肺炎我们还有着太多未知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大家应当睁大眼睛,用一种审慎的、研究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疾病。”7月15日,在由《医师报》主办的“同呼吸 共抗疫——流行性疾病防治呼吸学科研讨会”上,大会特邀嘉宾、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表示。
“这次疫情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经历过就是经历过,没经历过就是没经历过,这就是区别。”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曹彬教授动情地说。会上,参会的所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还分享了自己难忘的抗疫故事,吸引了202余万网友的在线观看。《医师报》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主持了本次会议。
新冠防控工作不可大意 流感防治近在眼前
重视新冠的同时,不要忽视流感的侵袭。王辰院士在致辞中强调,“在防控新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对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防范。尤其是秋冬季节,流感可能会如期而至。这些年,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对于秋冬、冬春季流感的流行预警始终是亮黄灯的。今年流感情况会如何?当它与新冠肺炎交织在一起时,会变换出什么花样?这是需要我们有所预期和准备的。”
他同时指出,在做核酸时,经鼻采咽拭子的结果相比经口采咽拭子更为可靠和准确。另外,在新冠、流感的问题上以及新冠与流感并存的问题上,从疫情的监测、研判、预防、诊断、治疗、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以及后来有可能发生的继发性损伤、次生性损害、患者的后期康复等方面,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王辰院士勉励参会的专家,“希望大家在做好临床的工作基础之上,在细致观察、思考、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能做一些可揭示疾病规律和创新防诊治方法的研究,以便我们更好地防治疾病。”
在学术环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倪忠呼吸治疗师就《从呼吸治疗师角度看新冠救治》这一报告进行了讲解。他表示,呼吸治疗师在此次疫情中积极参与了很多救治工作,例如对呼吸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气道管理、参与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呼吸康复治疗等。在为患者做气道插管时,呼吸治疗师需要近距离地为患者做一些辅助性操作,甚至会直接地面对患者的气道,面临着非常高的暴露风险。可以说,在抗疫一线,呼吸治疗师是离患者最近的人。此外,在疫情前期的武汉,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情况下,选择合理的呼吸支持方式,是呼吸治疗师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挑战。经此一役,很多呼吸治疗师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参与抗疫一线的专职呼吸治疗师为162人,其中湖北省就有62名呼吸治疗师在抗疫一线,占到整体的38%。
高危人群患流感切莫硬扛 尽快就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就《抗疫新常态下流感的防治策略探讨》这一主题进行了汇报。他表示,当新冠偶遇流感季,尽早鉴别是关键,其中,流行病学接触史是二者最大的区别,LANCET最新的研究结果或为二者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向。日前,新冠还未退去,流感季又将至,必须加强流感预防,这样才能有效防止二者的交叉感染,减轻新冠防控压力。而在防控流感的过程中,疫苗预防是流感预防最有效的手段,但鉴于疫苗接种率较低,依从性比较差,药物预防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手段。
他同时提醒,如果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呼吸过快、胸闷等重症流感的常见症状,尤其是老人、孕妇、儿童等特殊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多加注意,以防出现症状不典型的并发症。这类人群不同于身体抵抗力较强的成年人,一旦感染还应尽量就医,不要硬抗。“不要因为担心医院里会传染就不去就医,这样可能会贻误病情。”
曹彬教授表示,从疾病规律上来说,新冠不会像SARS一样很快销声匿迹。在今冬明春,流感肆虐的季节,很可能发生两种病毒同时在人群中流行的情况,这会给医生的诊疗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到时,不仅仅是武汉、北京,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可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离前线最近,一定要做好再次进入战场的准备。
面对重症患者 要细致细致再细致
在抗疫故事分享环节,回忆起往昔战“疫”经历,好几位专家泪洒会上。
1月17日,宋元林教授去会诊上海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宋教授回忆说很多知识和技术是随着疫情逐步掌握的,“刚开始会诊第一例,我们也不清楚防护级别,就戴了一个普通医用外科口罩,穿着简单的外科防护衣,便进去病房与患者谈话,不过谈话时隔的距离远一些,并注意到了病房的通风情况。”随着疫情的不断深入,才了解并慢慢掌握并参与制定了更多的防护专家共识。
一位四五十岁的重症患者让他印象深刻,有天晚上这位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是不是需要赶紧插管?插管后有很不确定性,是不是需要再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怎样做才是对患者最好的?医生们在争分夺秒的探讨后发现,给患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一些相关参数似乎还没有用到极致。在经过多次的参数调整后,患者的情况逐渐转好,几天后成功拔管,而且并未用到ECMO。宋元林表示,ECMO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什么时候去用,什么时候不用还需医生做出审慎的判断。冒一点风险去做调整和按兵不动哪个更合适?这些都要综合判断后再下结论。“我们在管理患者时,有些东西稍微再细致一点,就有可能改变一个患者的临床结局。”
换言之,临床上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有一些偶然性存在,但偶然性中可能也存在一些必然性。如果在临床救治过程中,能将规范化治疗流程进一步细化或许将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当并肩战斗的同事成为了我的患者
1月19号,武汉协和医院中14名医务人员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周琼临危受命,成为了4楼1病区的主管医生。当天晚上11点,她便带领着两位主治医生和临时调配过来的护士们收治被感染的同事们。
进入隔离病房中,无法携带现代化的传输设备,只能用最原始的纸笔一字一句地记录所有人的症状变化,患者生命体征见记录表、住院患者病情变化观察表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片。到了后期,随着患者的增多,其中一位主治医生被派去开辟另一个病区。原本是3名医生,几位护士的团队,人手更为紧缺。
因为人手不足,医护人员几乎没有太多休息的时间,有时候周琼站着都能睡着。曾有张她疲惫得几乎张不开眼的照片恰好被记者拍到,传到网上后,收获数十万的点赞,网友们直呼太心疼白衣战士们。
当时武汉协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要保护50岁以上的教授,不安排他们进病房。但年近60岁的恩师多次打来电话说,让我来吧,你们可以多休息会。“我很怕我的老师发生什么危险。”说这话时,她忍不住哭了。年迈的教授心疼前线的孩子们,而孩子们担心着师长的安危。
初次收治这么多患者,之前从无经验可以参照,心里非常没底的时候,曹彬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让周琼如获至宝。“第一篇文章太重要了,我们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着看,它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后来国家诊疗方案不断推出,才让她们心中逐渐明朗了起来。
最让周琼感动的还有一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护士长,她病情较重,乏力和纳差的情况持续了20多天,但她又是如此的勇敢,在症状稍有好转之后,这位护士长便主动下床帮助其他护士去照顾患者。让人庆幸的是,武汉协和所有被感染的医务人员没有一例发生不幸,这位护士长成功治愈后也已重返工作岗位。
“我还想对所有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说,感谢你们。” 每当听到来自武汉的医生讲自己的故事,总是能听到“感谢你们,帮助过我们的人”这句话。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精神和思想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强教授便在这份感谢名单里。在郭强看来,面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天然的优势。这次援鄂,让他感觉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不仅要了解到相关的技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路、精神和思想。”精神看似很抽象,但它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一个人坚持很难,但如果整个团队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坚持战斗到底,一定能获得让人欣慰的结局。
“我们没办法做到快速生产出一种特效药,但是我们一定能做到的是,在每一个环节上尽全力去守护患者安康。”让郭强印象深刻的是,病房里有一位83岁的老爷爷,一直卧床。“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他。”每个医生和护士对这位老爷爷照护都非常上心,最终他脱离了呼吸机,健康地走出了病房。
人类社会会有很多新的疾病不断发生,我们很难在很短时间内将这些新的疾病研究清楚,但却可以把握住一些基本的原则。他表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及兄弟学科团结起来,把握住救治最基本的原则,如此我们在面对新疾病的挑战时,才能更加从容而有余地。
郭强回忆说,曾经有一张与非典有关的海报上写着“科学与爱必胜”,他深以为然。在把握科学的同时,我们一定要结合自身经历做好精神的提炼,既要顶天,有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要立地,将科学研究、患者管理等做得更细致和落地。“这次新冠我们没白白经历,牺牲的战友,总结过的经验,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疫情正在改变你我
同样让人难忘的是疫情对人的改变。疫情改变了所有的人,尤其是去过武汉抗疫一线的医生,曹彬对此深有体会。从武汉回来后依然是熟悉的工作环境,但在与患者交流时感觉已完全不同。
不久前,他曾遇到一位30多岁、异常消瘦,主诉“憋气”的女患者,由丈夫陪同而来。患者在憋气厉害时,会手脚麻木,甚至被急救车送到医院急诊。这个病的学名为过度通气综合征,以前曹彬遇到这样的病症可能会给患者进行详细的、专业的医学解释,但他现在会选择更朴素通俗的介绍。
当患者丈夫问曹彬诊断什么疾病时,曹彬没有用“过度通气综合征”这样绕口的医学名词,而是告诉患者和丈夫“消瘦”就是她的诊断;丈夫再问曹彬有什么办法时,曹彬很认真的回答:“买一本美食大全”。对于对外界极为敏感的患者来说,生命中一些微小的刺激对她来讲可能都是不能承受之重,疫情期间的经历让曹彬学会了从另一种角度体会患者的“痛”。
此次援鄂行动中,有6000多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勇敢驰援,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在抗疫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尤其在新冠肺炎早期的诊断和查找元凶上;在对患者呼吸衰竭等方面的救治能力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不仅有信心,有能力,还有很大的优势,身为呼吸人,曹彬特别自豪。
他多次强调,在床边观察患者是一个医生必须要做的事情。患者病情随时发生变化,如果不在患者床边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关注患者细微的病情变化,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细心、有责任心是他非常看重的一项品质。
张艳萍执行总编辑总结道,抗疫一线医生治疗工作中的理性,以及在回望和分享抗疫工作时的真实与感性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正在倾听的人。“每次听到医生们的抗疫故事,我们总是感动得落泪,因为经历过,所以才会有内心的涟漪泛起。再一次向所有为守护这个世界而努力过的白衣战士们致敬。”
有他们的守护,让我们倍感安心。
正如《鼠疫》中所说,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
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首页 |  视界 |  岁月 |  风云 |  人物 |  深度 |  法治 |  热图 |  夜读 |  文化 |  快报 |  信息 |  财经 |  健康 | 百度统计
 Copyright © 2016-2017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新闻纵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